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烈日下的“赶粉人”

发布时间:2025-08-08 15:38:09

四川在线记者 秦勇

8月5日上午10点,烈日当空,室外温度飙升至37℃,遂宁射洪市青岗镇磨滩村向家坝的5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四川蜀兴种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邓元平带着4名工人在一处凉亭下交代工作:“天热,大家先喝水和藿香正气液,再开始赶粉。”

简单休息一阵,工人两人一组,顶着烈日,走上田埂,把一条约60米的绳子拉长,一人在田的这头,一人在田的那头,手拉绳子穿行在稻田中。水稻父本稻穗扬起花粉,在阳光下划出细密弧线,飘向身旁的母本稻穗。

这也是遂宁最大的“两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镇青岗镇一年中忙碌的“赶粉”季——杂交水稻制种的授粉成败,直接系着秋收的丰歉。

目前,青岗镇的“两杂”制种面积达1.6万亩,并且逐步形成了种业的制种、烘干、销售的全产业链,去年,“两杂”制种产值达6500万元。

今年,该镇预计生产64万公斤制种水稻,大部分将出口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邓元平站在田埂上指挥,他对着远去的背影大喊道:“手要用力拉,花粉才弹得起来,母本更容易授粉。”

作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他脚下的这片稻田,藏着亩产200公斤水稻种子的奥秘:一行父本、六行母本,如此精心的编排,等待着这场人工授粉的“生命之约”,“今年天气热,水稻种预计能达到亩产200公斤,这个产量已经不错了。”

“父本一般要比母本高20厘米。”在田边,邓元平拿着一根水稻父本稻穗告诉记者,这上面金黄色的小花就是花粉,通过“赶粉”把花粉飘到边上的水稻母本上,授粉。

大约过了半小时,工人们第一次“赶粉”结束,赶紧回到凉亭休息、喝水,再过半小时,赶第二次。

此时的室外温度还在飙升。 “日头越烈,花粉越肯出来,就这半小时休息时间,又要长粉,所以要继续赶粉。”邓元平叮嘱大家,“抓紧休息,喝水,喝藿香正气液。”

工人冯定芝接过话茬,每天上午10点至12点,要赶粉三次,每次间隔半小时,连赶10天,“这块田已经赶了5天,还要再赶5天。”

正午时分,磨滩村的这一处连片水稻制种基地,当天第三次赶粉结束,工人们全身早已被汗水浸湿,随后回家吃饭休息。

看着被“赶”完的稻田,邓元平也在盘算着:公司的9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天前开始赶粉,已完成600亩,还剩300多亩在8月底全部“赶”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