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韦维
“今天这百十亩,两台机子估计五六个小时就能收完。”8月8日上午,看着联合收割机开进田里,陈鑫长舒一口气。此前一天,自贡市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刚下了一场大雨,水稻收割被按下“暂停键”。
8月8日,自贡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农机手正在收割水稻。
陈鑫是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孚明丰)自贡项目部负责人,管理该公司在凤仪村周边流转的2000余亩农田。8月1日起,这些田块的水稻陆续开镰,是今年全省水稻最早开镰的区域之一,被称为四川今秋“第一镰”。
今年四川水稻收割如何挥好“第一镰”?
近年来,四川农机作业人员与实际需求始终存在缺口。在凤仪村作业的农机手,就有一半来自省外。“农机作业季节性强,农机手收入不稳定,流失率高,年轻人入行意愿低,而且现在要求持证上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省农业农村厅发出通知,要求农机手办证换证,并重申保障农机源头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
上述负责人说,依靠流动性较大的外来农机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四川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培养一支扎根本地的农机手队伍。在实际操作中,这支队伍的构成,主要是村干部和种粮大户。
富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当地已组织辖区内部分村干部和种粮大户接受培训,且有部分人员获得农机驾驶证。目前,这支队伍已全面参与秋收。“我和两位村干部轮流上岗操作,不让机子等人。”富顺县龙万乡种粮大户刘道金说,过去3天,他家的3台联合收割机“马力全开”,已收割水稻200多亩,基本实现熟多少、收多少。
“就收到这。”富顺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谢昶眼瞅着农机收完一亩水稻,赶紧叫停了机手。谢昶来到凤仪村,目的是测试不同品种水稻的单产。凤仪村的地块是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单产竞赛地块。这项四川去年启动的田坎上的竞赛,以“单产论英雄”的方式,测试各水稻品种的适宜性,激发各地推动粮食增产稳产的积极性。
作为凤仪村竞赛地块的技术顾问,谢昶的目标是达成“吨粮田”的梦想。除杂、称重……半个小时后,亩产数据出炉。“760公斤左右。”谢昶说,这个产量距离“吨粮田”还有不小差距。那么,剩下的缺口怎么补上?
答案在稻田里长长的茬口上。与全省其他水稻产区为了方便秋季耕作而压低茬口不同,凤仪村的稻茬多在25厘米至30厘米。“这是为方便再生稻萌发而故意为之。”谢昶介绍,作为再生稻第一县,当地近50万亩水稻的再生稻蓄留率已接近100%。如果顺利,每亩再生稻的产量有望达到250公斤至300公斤。因此,只要再生稻蓄留得好,就有望成为“吨粮田”。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