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曹凘源
滑动着手机思考再三,周女士决定把外卖平台上的价格再提高几块钱。在她看来,这件不得不做的事儿源于前不久“外卖大战”的影响。
今年4月以来,各大外卖平台掀起了激烈的“补贴大战”,然而,多位餐饮商家反映,这场“补贴大战”并没有让商家多赚钱,生意反倒更难做了。近日,该话题再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并引发网友热议。实际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周女士在某小区周围经营了一家小食店,平时客源大多来自附近居民。受平台消费补贴影响,前段时间,店铺外卖订单数量猛增,但是她却有些发愁。
“看似订单多了,但是实际到我们手里的收入还不如线下堂食,而且照顾外卖订单,很多堂食的客人就要等,有些居民等不了就不吃了。”周女士说。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张女士的轻食店里。
“一杯美式咖啡,成本约在6元,堂食售价9.9元,外卖平台卖12元,但是今天早上有客人从平台下单,用了券后,我们才收入2块钱,纯亏。”张女士向记者诉苦,受天气炎热影响,堂食的客人数量较前几个月下降很多,特别是7月份以来,销售主要靠外卖订单,占比超过60%。
“但是外卖平台要抽成,价格贵了又没人买。”张女士给记者算了笔账——店铺每个月租金、水电气费、人员工资等成本算下来在15000元左右,根据食材采购情况,总价略有浮动。以7月为例,外卖订单在300多单,平均客单价在30元到50元之间,扣除平台抽成和各种补贴成本后的实际收入近乎砍半,月底结算下来,营业额仅14000多元,不仅不挣钱还要自己贴钱。
关键是这种补贴对商家并不友好,看似订单量增加,实则有些“赔本赚吆喝”。
“所谓的补贴,大部分成本都是由我们餐饮商家来承担的。”张女士举例,一张8元的补贴券,平台可能承担3块钱,但是其余5块钱都要商家来承担。此外,如果商家不参加平台的补贴活动,店铺就很难被推流,参加了活动,自己可能还要倒贴钱,“怎么算都是亏。”
小刘经营的鸡公煲餐饮店也陷入了“两难”处境。没有刻意做外卖平台运营看似躲过了“外卖大战”的内卷,但是被其他商家从外卖平台抢走的订单却影响到他线下堂食的生意。
“有些平台的抽成达到客单消费总价的30%,我们根本赚不到钱,所以没有特别做运营,外卖平台上我们店的排名也不会太靠前,关键是堂食的客人也被抢走了不少。”小刘告诉记者,近两个月到店消费下滑不少,一方面是因为鸡公煲这种餐饮性质,夏季本就是经营淡季,但更重要的是被外卖“抢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已于今年5月、7月约谈了相关平台企业,并对网络交易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佣金等收费行为进行规范。各大外卖平台也相继发文,呼吁抵制无序竞争。看似大战已停,但是“阵痛”仍旧存在。
记者在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App发现,之前随处可见的“0元购”等夸张的补贴广告已不见踪影,但部分平台首页的外卖红包推送依旧诱人,“会员专享、外卖免单”,18元,12元的神券在疯抢中……受访商家均表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仍有经营困境。
对此,有业内专家分析,外卖大战的实质是资本驱动下的“以烧钱换市场”为特征的“内卷式”博弈,其本身就是“不可持续陷阱”。平台烧钱换流量,商家流血陪跑,虽然消费者短期获利,但极易埋下长期隐患。行业只有将“卷价格”转向“卷服务、卷质量”的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