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防汛实招
川西高原、攀西地区及盆周山区沟壑纵横,沟道上游多为无人区、降雨监测盲区,因孕灾环境多变,存在预测难点。无人机可部署“小智轻快”降雨监测设备(雨量站)“雨神-1号”,配套建设山洪泥石流综合临灾监测预警设施,着力拓展无人区降雨监测范围,捕捉灾害“前兆信号”、跟踪灾害“演进过程”,提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分析研判和群众避险转移精准性。
一线探访
“虽然在试运行阶段,但最近各地防汛工作人员来电,主动请求并期待能把这套设备安装到他们那里去。”8月12日,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透露,全国首批无人机可部署雨量站近日在雅安宝兴、甘孜康定两地启用。本周,雅安芦山也将通过无人机安装这套设备。
这套设备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四川雅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属于四川省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内容。与传统雨量站最大的区别是,它主要应用在“无人区”雨量监测领域。
但既然是“无人区”,为何大家还纷纷要求安装?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拉村党支部书记何康深有体会。硗碛为藏语汉译,原意为“高寒山脊”,夹拉村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他指着当地一条小地名为“挡巴沟”的山洪沟告诉记者,这条沟现在看起来是条“小沟”,但其实在5年前,它暴发过一次较大的山洪泥石流。他说,挡巴沟上游多为高山草甸的无人区,当时山体高处无人区降雨,但下游并未降雨,上游雨水裹着泥沙冲刷至下游时,形成的泥石流冲倒了周围树木和房屋。
目前,全村有包括挡巴沟在内的2条山洪沟和10个地灾隐患点,汛期视情况需要避险转移约70余户居民和部分游客。如今,挡巴沟上游海拔2500米的山顶上,用无人机部署了雨量站“雨神-1号”,也将为当地临灾预警提供更为准确的动态数据支持。
何康的描述,在川西地区防汛工作中具有普遍性。2024年8月,四川甘孜康定“8·0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是由持续降雨叠加冰雪融化引发的。有专家分析,当时气温偏高,冰雪消融加快,持续降雨致沟道堵溃,但由于上游属于无人区,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不排除是受上游局地强降雨影响。
王暾补充,由于川西高原、攀西地区及盆周山区沟壑纵横,有些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地广人稀、地势陡峭,安装传统固定式雨量站有一定难度。但这些地区往往环境多变、致灾机理复杂、成灾因素交织,因此更需要“渐进式”动态预警。无人机可部署雨量站,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灾害防御突出短板,以提升临灾监测、“渐进式”预警的准确性,为居民提前转移争取更多时间。
记者看到,这个约27千克的雨量站设备,通过载重无人机的绳子牵引,从山脚“起飞”。与之匹配的,还有一只勘探无人机“开路”,确保其投放地区符合监测条件后,最终投放至高山无人区草坪处。落地后,雨量站要在山区“站稳脚跟”,它的三条支架根据不同地形自动调整,以适应地形,确保雨量站在水平位置,确保准确测量。
据了解,这套设备通过4块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能持续运行8年,内置北斗通信装置,通过卫星信号将搜集到的信息传至省水利、气象、应急部门等,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情况下也能实现雨情的监测、估测和预测。
国网雅安电力(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副主任杨阳介绍,为了支持该设备后期在无人区有效运转,电网也将实时监测该设备的运维和覆盖区域是否受限;与此同时,“雨神-1号”采集的相关数据,将同步至国网雅电集团多灾种预警平台上,确保发生灾害前通过手机短信、弹窗告警等方式,直达基层、个人,减少电网停运风险。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