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8月13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直指当前新能源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不规范现象。
整个《通知》聚焦的关键词: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个人认为,这一文件的出台,既是对行业高速发展下隐患的及时纠偏,也为未来技术路径的规范化提供了明确指引——智能驾驶的健康发展需以用户安全为底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同时亟须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
最近这段时间,智驾行业一路狂奔的背后,是消费者的隐忧。
有企业将“驾驶辅助功能”包装为“自动驾驶”,通过模糊系统边界吸引眼球。甚至有企业在营销中暗示车辆可“解放双手”,误导用户。
要知道,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双手,是不允许离开方向盘的。且在智驾过程中出现事故,通通由驾驶者自己负责。
《通知》明确要求,企业不得在命名或宣传中暗示自动驾驶能力,正是对此类乱象的精准打击。
智能化汽车的一个自身优点,是可以通过OTA升级增加或增强自身的功能。
但是,当下看,频繁的软件更新,正在被部分企业用作“技术迭代”的遮羞布:通过此手段掩盖硬件缺陷或规避召回责任。
《通知》也指出,未经充分测试的OTA推送可能将用户置于风险中。监管要求OTA升级需分类备案,并强调“不得通过OTA隐瞒缺陷”,这将有助于厘清技术迭代与产品缺陷的界限。
目前智能驾驶事故的透明度不足,企业主动报告意愿低。《通知》也提出强化事件事故报告与深度调查,要求企业及时公开安全事件,这将倒逼企业提升系统可靠性,也为行业积累安全数据提供基础。
整体看,这次的《通知》对智能化汽车的监管,有“破”有“立”。
“破”的是概念炒作泡沫。
《通知》对宣传的规范,本质上是对“技术噱头优先”商业现状的纠偏。
“立”的是全生命周期监管。
从生产一致性到售后召回,政策覆盖了研发、生产、使用全环节。这种闭环管理有望遏制“重营销轻安全”的短期行为。
智驾技术的魅力,在于用技术突破重构出行体验;但行业的生命力,终究系于消费者的信任与安全。
此次监管新规旨在通过划清红线,淘汰那些依赖虚假宣传、投机取巧的企业,让真正深耕技术、敬畏安全的企业获得更健康的发展。
但是,智驾的长治久安,仅靠政策约束远远不够。还需要车企主动建立内部合规体系,第三方机构参与技术认证,主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开展了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就是为这个长治久安开了好头。
当“安全”成为智驾的前提,消费者才能放心拥抱新技术,行业才能摆脱“野蛮生长”的阵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这,正是监管新规最深远的意义。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