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马宁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父亲和那800壮士们,在我心目中永远是大英雄。”
8月13日,微风吹过赤水河,夏日的贵州省赤水市葫市镇迎来阵阵清凉。
当日下午,旅居在此的88岁高龄的李汝江拿出泛黄卷边的《征途札记》,一边仔细阅读,一边努力地誊写着书中内容。在动人处,这位耄耋老人一度眼眶湿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充成立“西充县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并组成了856人的“西充壮士团”奔赴抗日前线,这856人中仅有李汝江的父亲李宏毅一人幸存。
后来,李宏毅将自己的抗战经历写成了《征途札记》,成为世人了解西充“800壮士”抗战故事的珍贵素材,也成为了李汝江了解父亲,怀念父亲的重要念想。
8月1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从成都出发奔赴贵州赤水,找到了李汝江,从他对父亲的追忆中,再次触摸到了那段悲壮历史。
“856个人出去,只有一个人回来,惨呀。”翻开《征途札记》,透过那一页页泛黄残缺的书纸,伴随李汝江的追忆,一个人的历史,856位壮士的青春热血,和一个民族的悲壮血泪,像幻灯片一样,真实地呈现在了记者眼前。
李汝江告诉记者,他父亲和壮士们是在1937年10月出发的。800多名壮士辗转到重庆后,被编为川军43军26师的一个野战补充营,开赴江西景德镇、石门街训练。训练中,壮士们刻苦认真,射击不及格或刺杀输一枪的,经常半夜起来加练。
当时西充壮士800多人,共分成8个连,第一仗是在江西湖口殷家山守江防阵地,第一次和日军交战,就牺牲了10多人。到了1939年2月,李宏毅成了机枪连代理排长,参加了进攻南昌的作战,西充战士又牺牲了100多人。
1940年8月,第二次进攻南昌。在这次战斗中,部队被日军包围,差点被日军全歼,战士们拼死搏斗,舍身去炸日军坦克。在和日军拼刺刀时,李宏毅甚至用嘴咬日军,几经搏斗部队才得以突围,他也侥幸逃脱。这次战斗,西充战士又牺牲300多人。
在1944年的龙衢战役中,当时全团1800多人。为了掩护百姓,全团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幸存的战士无几,连李宏毅在内,一共只剩下3个西充战士。
1945年8月8日,李宏毅所在77团进攻昌化县城,这是对日军的最后一战,不幸的是,另外两名在该团担任连长的西充战士牺牲了,身为营长的李宏毅也在战斗中受伤。
“我父亲当时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后昏死了过去,战友突围时拖下了他的‘尸体’,后来才发现他没死,便把他抬上担架送去治疗。”李汝江告诉记者,没想到的是,在送医途中,父亲躺在担架上,突然听到了阵阵惊天动地的鞭炮声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抗日战争胜利了!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在抗战的第一线,西充的“800壮士”们有的舍身炸敌堡,炸坦克,有的咬着鬼子耳朵下河拼命,有的在同敌人拼刺刀时同敌人同归于尽……刚开始,每牺牲一个西充壮士,前线报来消息,家乡后援会的乡亲们都会在庙里给他们立一个牌位,最后兵荒马乱,什么都顾不上,什么也没有留下,连资料都没有,很多人生前壮烈,死后无名。
为了给“800壮士”的家人们一个交代,为了让更多人记住他们,晚年的李宏毅将这段抗日经历写了出来,并自费做成了书册,取名《征途札记》。
据悉,这本个人回忆录的内容得到了地方史志部门的重视,其中的许多内容更被收录进了史志刊物并被媒体报道。西充“800壮士”的英勇事迹也因此得到了广泛流传。
“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战争残酷,我们不能忘记日本人的罪行,更不能忘记前辈们的舍命付出。”李汝江告诉记者,近年来,身体不便的他不得不跟着儿子们居住,夏天在贵州赤水,冬天在成都,春秋天在西充,虽然每年都要跨越几百公里,辗转三个地方,但无论走到哪儿,《征途札记》这本书始终都会形影不离。
因为年事已高,记忆力下降,为了更好地记住这段历史,李汝江每天都要坚持阅读誊抄《征途札记》。
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思念,更是一代人对那段四川壮士奋勇出征,同仇敌忾,抵御日寇历史的深切缅怀。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