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李强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医疗行业正经历着智能科技浪潮带来的深刻变革。四川大学华西二院院长刘瀚旻作为站在医工交叉前沿的探索者,带领团队研发的“华西妇幼数字医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8月18日,刘瀚旻接受专访,深入分享了这一创新成果的研发历程、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揭示AI如何成为医者的“第三只眼”。
探索:
“手把手”教AI看病
年底前呼吸系统疾病将有 “数字医生” 辅助接诊
谈及与AI的初次接触,刘瀚旻坦言最初持怀疑态度。“DeepSeek最开始出现时,说实话还是不太相信的。”这种态度的转变源于多次实际应用:刘瀚旻曾让DeepSeek梳理儿童重症肺炎诊断的研究历史,结果令他惊讶 ——“从思路上很快捷,判断出我要做的话题,给出的表述和我常规认知基本一致”。
他逐渐意识到,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所有医生都希望能从繁杂的日常临床工作中解脱出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基于此,华西二院近一两年开始AI在医疗领域的尝试,“华西妇幼数字医生”便是在国内率先探索的创新性成果之一。
刘瀚旻是“华西妇幼数字医生”的首个“试验者”。从哮喘这一疾病切入,他将自己的诊断逻辑和思维习惯“传授”给AI。“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最想先说哪个病’,我选了哮喘和相关过敏性疾病。”随后,他详细告知AI哮喘诊断的思维程序——先看年龄,再分析症状,围绕“喘” 这一核心症状追问首次发作时间、发作次数、持续时长、用药效果等细节。AI通过数据整理、归档和逻辑判断,逐步形成对疾病的认知。
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而是对医生个体化临床思维的深度模仿。“书本上的诊断思路是共性的,而专科医生一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要让数字医生带有医生自己的逻辑和思维习惯。”
自“华西妇幼数字医生”上线一个月,研发与推广按计划稳步推进。“只有覆盖足够多的病种,它才能真正面对病人进行分类梳理。”刘瀚旻表示,这一过程需要不断调试,因为“医学很难穷尽所有可能的情况”,必须预设应对特殊案例的方案。
刘瀚旻透露,首个病种的调试完成后,团队已摸清单个医生数字分身的工作流程,为批量制作奠定基础。今年年底前,他的数字医生将完成呼吸系统疾病的全覆盖,呈现“相对完整的形象”。届时,数字医生将支持两种核心应用场景:一是门诊前的预判,患者可通过电话告知病情,为次日诊疗提供预案;二是现场问诊辅助,针对加号或临时就诊患者,在医生接诊前完成预问诊,为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推广路径上,医院计划从儿科正高医生逐步扩展至副高及普通门诊医生。“主要是解决高级医生的看诊需求,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患者。” 刘瀚旻强调,数字医生并非替代医生,而是通过预处理提升诊疗效率,让医生能更聚焦于核心决策。
谈关系:
AI 是“神助攻”
但“诊疗分寸”这道关,机器短期内迈不过
在刘瀚旻看来,AI与医生的关系始终是“协同”。“这种协同体现在持续的人机交互中:数字医生给出初步判断后,医生需审核其合理性,排查潜在风险,并将修正意见反馈给系统。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哺过程。”刘瀚旻举例说,有时患者的最终诊断可能是医生认为的“小概率事件”,这类案例的反馈能让数字医生不断完善认知,“积淀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提升诊断能力”。
对于AI是否取代医生的担忧,他明确表示:“不会。”机器的学习依赖输入的数据,而人类对复杂、罕见事件的预判能力是其无法替代的。
“诊断疾病涉及人,涉及用药,医生的决策至关重要。同一个病,‘诊疗分寸’的把握需要个体化考量,这是机器在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他认为,现阶段将AI定位为“重要的辅助工具”是准确的。
“儿科诊疗的特殊性,如患儿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快为 AI 应用提出独特需求,也带来创新空间。”刘瀚旻认为,AI技术可通过多维度观察弥补患儿表达的不足——如,借助可穿戴设备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睡眠质量;通过远程机器的AI分析,判断患儿的行为活动是否异常。“多动症的诊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家长的描述可能存在偏差,而AI通过录像捕捉孩子的行为特征,能提供更客观的参考。”
刘瀚旻期待AI在儿科领域实现更多突破——从文字处理扩展到面容识别、动作识别,通过图像和视频分析辅助诊断。“比如识别特异性面容,这对某些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谈未来:
懂“个性”也要守“底线” 当“助手”不能当“大脑”
谈及AI的未来,刘瀚旻既充满期待,也保持审慎。他认为,AI的突破可能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更深度地模仿个体医生的诊疗习惯,实现个性化辅助;二是扩展多模态交互,融合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提升诊断能力。
但技术的进步必须有边界。“人类科技的发展应该有限度,底线在于不违背伦常。”他认为,“当我们谈论AI对医学的影响时,更要思考它对人类生活的深层改变——不能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消磨人的存在意义。”
这种审慎态度同样体现在“华西妇幼数字医生”的研发中。刘瀚旻表示,团队会始终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守住医疗的温度与人文关怀。“AI是工具,而医疗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怀。数字医生可以模仿我的思维,但无法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面对年轻医生如何平衡AI使用与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刘瀚旻强调“思维的主动性”至关重要。“不能阻止他们用AI,但必须明确AI是辅助工具,自身的思维和思路才是核心,临床实践中需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力,这一过程离不开主动的临床思维训练,这是AI帮不到的。”
“与其因噎废食地排斥人工智能,不如引导青年医生善用它,帮助年轻医生搭建正确的临床思维观,让AI辅助临床决策的同时,不丢失个体化诊疗的初心。”刘瀚旻的这番话,既是对年轻医生的期许,也是对AI时代医疗本质的坚守。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