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从孩子的笑容“入坑”,一入便是40年

发布时间:2025-08-20 11:24:14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文 何嘉琦 严磊 李强/视频 葛仙雅/设计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川观新闻推出“顶流医声?回望从医路”策划。

8月18日,当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回望从医路时,这位资深儿科医生数次哽咽。

那些关于患儿的记忆,历经四十载岁月冲刷,依旧温热如新。

从“怕杀鸡的少年”到“儿科守护者”

“我从小最怕的是杀鸡,连看都不敢看。”刘瀚旻的声音带着笑意,却藏着对命运奇妙转折的感慨。“我曾经很想像你一样,从事文字工作,总觉得自己思维还算清晰,或许能成为擅长沟通的从业者。”

然而,在父亲“必须学医”的坚持下,这个少年踏上了一条完全陌生的路,且一走就是40年。进入大学解剖课后,一次放假回家,他能平静地为家人处理鸡鸭,这时他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也能跨过心里的坎。”随着对医学、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他逐渐接纳了这个“被迫选择”的职业。

真正让他与儿科结缘的,是新生儿皱巴巴的小脸,和孩子们纯粹的笑容。“当我转到新生儿科时,看着那些刚出生的孩子——小脸皱巴巴的,皮肤却像绸缎般光滑;再大些的孩子冲你笑起来,人的心是会融化的。”他再一次说道,“当你把一个病恹恹的孩子救回来,他开始对你笑、跟你打招呼时,人的心,真的是会融化的。”

从1985年进入华西医科大学,到如今执掌华西第二医院,四十年间刘瀚旻未曾离开。这期间,也有人问他为何不转科,他总说:“一旦对儿科的喜爱在心里扎了根,就再也拔不掉了。”“任何行业都像‘围城’,有人想出来,多是因为遇到了桎梏或困难。但能让人坚守下去的,终究是热爱。”

眼泪里的重量:那些刻在心底的故事

四十载行医路,刘瀚旻的记忆里装着太多故事,有些让他红了眼眶,有些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刚当住院医生时,他跟着主治大夫收治一个重症女孩。病因始终不明,小小的生命慢慢流逝。女孩的母亲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来病房,直到孩子走的那一刻,这位母亲突然嚎啕大哭。“我当时觉得,如果能够帮助解决困难,这也是莫大的荣幸。”

更多的时候,他收获着沉甸甸的温暖。“有个家长,孩子曾患重症肺炎,痊愈后总说‘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后来,每逢过节,他会发微信问候;头几年,甚至会悄悄走到我的诊室门口,不说话,就看一眼,然后默默离开。”

这种沉默的信任,让他坚信“医生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职业”。“儿科医生的工作,有时是帮一个家庭找回真正的幸福。你救的不只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从这一点来说,做儿科医生很幸福。”

变与不变:时代浪潮中守好医者本心

从最初华西第二医院只有两层楼、三四十名儿科医生,到如今近300人的医师团队、1000多张病床;从上世纪90年代“没人愿做儿科医生”的困境,到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这个领域,刘瀚旻见证儿科医学的变迁。

“你知道吗?我是我们那些年儿科里‘少见’的男性医生。”他笑着说。

毕竟,儿科医生的辛苦有目共睹——要治病,还要当好“沟通专家”,耐心安抚焦虑的家长。“但哪份工作不辛苦?关键是要在辛苦里找到‘值得’。”“技术在变,设备在变,但好医生的标准从来没变。”他笃定地说,“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听起来老套,却是医者永恒的初心。”

“医者的本心需要固守,但技术和诊疗行为必须与时俱进。”他说,每个医生从走进医院的第一天起,就成了终身学习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面对每个独一无二的病人,精准完成诊疗。这个行业永远辛苦,但每份辛苦背后一定有回报。”

“每个医生都年轻过,都是从青涩走到成熟。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医生的快乐藏在成熟里——成熟既包含对每一次诊疗成功的喜悦,也藏着失败后的沮丧。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坦然接纳它的一切——高兴、兴奋、激动,或是沮丧、眼泪。”刘瀚旻说,希望年轻医生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医学大家。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