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焦玥善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这些年来,“5:30起床、午休1小时、按时上下班”的作息,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祝之友这里从未有过偏差。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特别”的医生。
清晨五点半,眉山市洪雅县的天光刚亮,80岁的他就已走出家门。两个半小时后,当县中医医院的诊室准时敞开,他早已端坐桌前,每天为百余位求诊者看病。这也是这位耄耋老人与故乡之间,一份延续了数十载的、未曾爽约的约定。
在诊室旁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里,一万余种中医药标本静静陈列。这些都是祝之友用几十年时间攒下的“家底”:“我这里有洪雅县所有的标本,213个科、965个属、3000多种。”他总说,这些标本要么是带学生上山时采的,要么是讲学途中偶遇的,“我的标本夹常年背在身上,工具随时都带着。”
2013年工作室成立时,他不仅带来了这些标本,还有珍贵的古籍文献和厚厚的临床经验总结,后来还建起中药标本馆,计划向公众开放:“要让民众了解手中的药物来源及其疗效。”
这份对中医药的执着,始于1967年。刚从四川省中药学校毕业的祝之友,带着一腔热血奔赴甘孜州理塘县。十年间,他一边为甘孜州培养临床药学人才,一边深入调查中草药资源,采集标本、研究药性,把中医药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1976年回到洪雅,他扎根县中医院,从此以“临床中药学”为毕生使命,一头扎进《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研究里,推动中医用药从经验走向科学。
几十年来,他为全国培养百余名主任中医/药师,包括外国学生迪亚拉博士、杨建宇教授等。“看病要用心,不能只按教科书来。”他总跟学生叮嘱。如今身为主任中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最急的是——“我的学生教不完,生怕他们学不到,把这些知识带进棺材”。
曾有国外某单位开出“现有工资的100倍工资”邀他前往,被他婉拒。“我的山在这里,家在这里,我的知识要贡献给家乡。”在他看来,"当别人的病看好了,心里就非常高兴,比什么都好"。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