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尹梦奇
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举行。当天,三场分论坛同步举办,4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聚焦“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三大热点议题,开启“头脑风暴”。
制定专门法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藏羚羊悠然穿梭于雪山草地间;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与东北豹在山林中自由驰骋;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怡然自得地啃食竹笋……
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不过,国家公园在监管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仍亟待完善。
在“国家公园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分论坛上,多位专家谈到,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专门的上位法,国家公园建设仍面临法规体系不全、体制机制不顺、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晰等系列问题。
如何提升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法治化水平?
其实,相关立法工作已在推进中。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国家公园法草案。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又对国家公园法草案进行二次审议。
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就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法草案提出建议。“建议就国家公园范围内生态环境专门的司法机构建设和跨行政区域的集中管辖作出进一步细化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刘小飞表示,同时建议关注对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原有的合法经营主体的权益保护,妥善处理国家公园建设和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秦天宝关注到当前国家公园地方立法的困境。“一些地方条例内容趋同,在人地冲突、特许经营等因地方立法权限不足的领域采取回避态度。”秦天宝建议,要在国家公园立法中规定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原则、规划衔接机制及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权责,保障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依法履行职责,实现国家公园的有效管理。
已有一些地区在立法过程中打破常规,强化省际合作,开展协同立法。分论坛上,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江华分享了川陕甘三省“牵手”,协同立法守护大熊猫的创新举措。“协同立法坚持问题导向。”贺江华举例,比如,针对大熊猫国家公园跨省级行政区域,三省管理措施和相关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保护合力的现实问题,三省决定从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规划衔接、毗邻地区合作、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区域协作作出细化规定。
在“生态保护第一”前提下实现“全民共享”
“如果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比作火箭,那么它有两个‘推进器’:生态保护是一级推进器,全民共享则是随后的二级推进器。”在“国家公园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解释道,“共享”不仅应被理解为“游憩利用”,而是包含了保护惠益共享和多方参与保护。
“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三大理念。如何在“生态保护第一”前提下,实现“全民共享”?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是在政府管控下推动国家公园全民共享的必要制度。”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赵智聪建议,构建生态优先、权责对等、有限竞争、精细治理、动态监管核心制度原则,将生态保护的底线要求、利益协调的逻辑、治理优化的路径贯穿始终,让国家公园在“守护”中实现生态永续,在“共享”中惠及更多公众。
位于青海省南部、与四川省毗邻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提出将昂赛自然体验提升、玉珠峰自然体验等作为改革试点项目。“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特许经营管理制度,着力探索一条适合三江源特色、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互统一、相互支撑的发展路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介绍。
国家公园建设管理走向全民共建,社区治理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黄宝荣表示,由于国家公园社区数量众多、人口规模庞大等原因,中国难以建立无人、荒野的国家公园。“建立人地和谐的国家公园社区成为优先选项。”
对此,四川已有经验。广元市青川县境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通过打造沉浸式生态演艺剧、推出10条生态体验路线等形式,让更多社区居民加入国家公园共建的行列。
“目前周边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农户占比约45%,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2018年提升超230%。”广元市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程远泽说,将生态保护和村民增收绑到一起,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国家公园就在身边、保护红利就在眼前”。
科技赋能让国家公园保护更精准
搭载了红外热成像、声学监测、环境传感器的多模态传感设备,可24小时捕捉大熊猫踪迹;天空地一体化生态保护感知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移动测量、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实现对国家公园全方位、全天候、全时相的精准监测……在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现场,一系列“黑科技”产品亮相。
“国家公园所在地大部分位于无人区,普遍具有范围广、地形险的典型特征,且基础设施搭建不甚完善,传统人力巡护面临‘够不着、看不全、管不好’的困境。”在“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分论坛上,武汉大学教授眭海刚介绍,“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监测技术,凭借其全域覆盖、高效精准、成本可控的优势,可为国家公园全域覆盖与高效监测、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由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团队及其科研成果转换单位立得空间研发的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监测体系,已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应用,实现了无人区高海拔、高寒、无网无电等极端条件下监测数据的实时回传,藏羚羊、雪豹、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等多类旗舰物种的智能监测识别,火情、人类活动等风险源智能监测。
针对国家公园林区巡护难题,也有科技手段来助力。“传统的人力巡护方式在效率、精度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挑战,难以满足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的需求。”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林业行业总监杨腾表示,如今,视觉影像技术、红外勘测能力、更精确的激光雷达点云以及智能的目标识别算法等,使得无人机技术在林业日常巡护、森林防火、动植物保护、林资调查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举例,在森林防火中,无人机搭载前端识别设备,配合软件算法仓,在巡护过程中,能实时识别烟火并标记坐标位置。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国家公园的监测管理将越来越精准。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