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医生有话说(77)|小儿嘴角长红疹 小心是疱疹性咽峡炎

发布时间:2025-08-20 11:41:30

在盛夏和秋季,有些家长可能会注意到孩子嘴边起了红疹,喊着嘴疼,吞咽困难吃不下饭,还有些会发烧。这可不一定是简单的“上火”,孩子也许是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本期《医生有话说》,我们就跟家长朋友们聊一聊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以及如何防护。

本期话题

疱疹性咽峡炎防护指南

本期栏目,来自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黄世勇,就跟大家分享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护话题。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其症状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绝非普通“皮疹”,它是由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疾病,主要侵袭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

其标志性症状是口腔的咽腭弓、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等区域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嘴巴起泡”。疱疹性咽峡炎常常伴随发热,有一些咳嗽、头痛的症状;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个别还有表现为持续发热不易消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发展到危害生命的情况极少,但也要注意,一部分手足口病的儿童发病早期的表现也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会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诊断。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是如何进入孩子生活的?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是科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比较强的感染性,堪称“环境生存大师”,潜伏期3-5天,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传播途径也隐蔽多样。比如通过咳嗽、打喷嚏形成飞沫扩散。通过接触被粪便、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玩具、毛巾、门把手等,再经手拿食物入口,这是主要途径。或者直接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

所以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等孩子聚集、物品共享频繁的场所,很容易形成该病传播的“风暴眼”。

如何科学防控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不归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多数情况下也能自愈,但是一旦患病,也会给孩子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和身体上的疼痛,因此科学防控依然很重要。

一、清洁消毒,阻断传播根基。

家长要教导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至少20秒。家长自己在护理孩子前后,也应该同样严格清洁消毒。

尽量每天对玩具、桌面、门把手、地面等孩子高频接触物的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尤其注意清洁卫生间,衣物被褥也要勤洗晒。

二、远离传染源,减少暴露风险。

在该病流行高发的夏秋季,减少甚至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果孩子所在班级或社区出现病例,要提高警惕,暂缓参加集体活动。

三、疫苗接种,为重症上“保险”。

针对最易引发重症的肠道病毒71型,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这是一种补充疫苗,建议有条件的、6月龄以上儿童尽早接种。虽不能预防所有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四、增强体质。

均衡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都是孩子健康的基石。

五、需要家长明察秋毫。

在该病流行季,家长要注意根据前面提到的症状,尽量每日检查孩子口腔有没有皮疹,监测孩子的体温和精神状态。如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诊断。

各位家长朋友们需要注意,如孩子不小心患上疱疹性咽峡炎,一般需要居家隔离治疗。感染后的康复者仍可能短期排毒,在症状完全消失后 1 周,通常不少于发病后 2 周,凭医疗机构证明可以复课。

医生有话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科学告诉我们多数疾病是由生活观念、个人习惯、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素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

四川日报全媒体“川观拍客”推出《医生有话说》健康科普栏目,向大众传播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医学知识,全方位覆盖满足各类人群对健康知识的诉求,解答当下常见疾病和季节性多发病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让读者们更好的了解和预防各类疾病,保持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