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姜宁 四川在线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张其
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街道群丰村,阳光透过茂密的香樟林,洒在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洞窝水电站上。
这座坐落于长江北岸龙溪河畔的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建成发电已满百年,历经了实业救国、支援抗战、科技攻坚的风雨岁月,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洞窝水电站是一座精神纪念碑,告诉我们什么是敢为人先、坚守奉献。”8月18日,龙马潭区新民小学校四年级五班学生陈维嘉和妈妈王丽来到洞窝水电站,录制“红领巾讲解员”的参赛视频,微风不时拂过她胸前鲜艳的红领巾。
“抗战烽火中,洞窝水电站是军工生产的‘能源生命线’。”斑驳光影中,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钟祥麟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座百年水电站在抗战时期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实业报国 星火初燃
“水力发电最早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中国的水电建设最初均由外国人垄断,20世纪中国海外留学生陆续归国投身实业救国事业,开启了自主设计建造水电站的新纪元,这以1921年四川洞窝水电站的兴建为标志。”8月20日,走进洞窝水电站,泸州北方公司原党委工作部部长、党支部书记贺华仲提及历史倍感自豪。
这座高龄的水电站,至今仍在运转发电,但一百多年前建造它却充满了不易。“‘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的税西恒,在德国留学后曾进入德国西门子电力公司任设计工程师,1919年回国,1921年回到家乡泸县,任川南道尹公署建设科科长,负责主持修建水电站。”贺华仲介绍,经过勘察,税西恒发现龙溪河水流湍急,在洞窝峡谷有44米的天然落差,很适宜修建小型水电站。
在地方官员士绅的支持下,税西恒变卖家产筹资建设水电站。为解决建材匮乏等难题,当时人们采用糯米浆拌石灰浆替代水泥凝结条石筑坝,于1925年才完成水电站建设,并取名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发电厂安装了一台140kW的德国西门子水轮发电机组,由变压器升压为6600V,经架空线向泸县城区供电,结束泸县城区不通电的历史。
“电光不仅照亮了当时泸县城区的街巷,更是点燃了民族工业自强的星火。”贺华仲介绍,水电站取名“济和”,意为“救济百姓,和衷共济”。
投身国防 支援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地处黄河边的巩县兵工分厂紧急迁往四川泸县罗汉场,以保存当时中国有限的兵工力量。兵工厂于1938年4月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厂(简称23厂),继续生产化学战剂、防毒器材、工业原料等品类,这是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1939年,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是抗战大后方重要能源供应点,遭到日军多次轰炸,输电线路和设备遭到严重破坏,无力修复和维系正常生产。
“当时23厂正在洞窝建设防化战剂工场,急需配套电力保障。”贺华仲介绍,为了确保抗战军需物资的生产供应,1939年12月,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让渡给23厂,成为其自备电站,并更名为洞窝水电站。
“兵工厂的接手,意味着水电站从民用变为军用,开始为抗战时期及以后的军工生产提供能源供应。”贺华仲介绍,为有效防御日军惨无人道的毒气攻击,当时工场赶制大批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口罩等防毒蔽覆物,同时还为前线提供黄磷迫击炮弹、烟雾弹等化学战剂,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采访中,贺华仲引用《战时供电日志》里的两组数据来佐证:一是经过测算,每发0.78度电,就能造出一发子弹所需要的火药剂量,所以当时工人间流传着一句话:每多发一度电,就能为前线多造一颗子弹;二是随着采取双线路供电,保证了发电的稳定性,防毒面具的不合格率由最高的37%下降到6%。
立体教材 薪火相传
弹指一挥间,洞窝水电站已年满百岁,可它年老却不服老。自1925年建成以来,洞窝水电站历经三次扩建改造,从最初的140千瓦装机容量增长至2250千瓦,至今年均发电约600万度。2018年12月,洞窝水电站被中国水利学会认定为“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
洞窝水电站道路及厂区周边环境也进行了改造。当地利用洞窝峡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了洞窝十二景观,取名“洞窝公园”,吸引了工厂职工和家属,以及泸州周边群众前来观光旅游。
从大门走进,水电站前面是创始人税西恒的塑像,一块记载着水电站历史的站志映入眼帘。机房内,一排维修工具静静的挂在墙上,两台老旧的水轮发电机不知疲倦地转动着。
“一天三班倒,24小时值班值守。”洞窝水电站运行班长李军介绍,每天都会巡检机器,一方面确保机组运转正常,一方面更要爱护好这两台历经了抗战风雨的老伙计。
“洞窝水电站,百年累计发电量突破3亿度,为民族独立作出历史性贡献,如今依托电站建设的洞窝峡谷风景区,成为一本立体教材,以‘研学实践+国防教育’模式,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万余人次,发挥了洞窝水电站在新时代里红色、国防、科普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天新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