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一支扫码枪,一台电脑,一名民警,就能在10分钟内完成涉案财物的入、出库管理。这项民警办案中的重要工作,在科技支撑下,今非昔比。
8月19日,记者走进成都高新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探访这里的法治的力度和温度。
科技强支撑
涉案财物入库从20分钟缩短至7分钟
嫌疑人信息采集、安全检查、看护看管、集中送押……对办案民警来说,这些环节都是重要的工作。减少重复性工作,有助于帮助办案民警专注于案件侦查和审讯工作。
“涉案财物管理是过往工作中最令我们头疼的,得三名民警带四名辅警完成,这些警力节省下来,办案效率能提升不少。”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殷翔说。
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民警韩坤带着记者来到位于2楼的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前台摆放着两台电脑,桌下一台AGV小车正在“待命”,“现在运送涉案财物,全靠它了。” 说话间,韩坤把两包刑事案件涉案财物放在小车里,在电脑上打开管理系统,用扫码枪扫码后,小车出发了。
2分钟后,小车到达仓库窗口,一支6轴机械臂将装有涉案财物的塑料筐抓起,转移到轨道车上,接着按照程序指令找到“货架”,准确入库后,轨道车回到原位。“整个过程从接件开始,大概花费7分钟。这在系统投用前,大概要花20分钟,完全依靠人力。”韩坤看看手表告诉记者,“现在1人就可以完成,数字芯片实现毫秒级定位,流转效率跃升30%,甚至平时仓库里不用开灯。”
在这里,案卷管理也迎来数字革命。物联网赋能的智能案管柜通过条码、数据库技术实现从上传、登记到归档全链条数字化留痕,大幅提高案卷合规率,并通过系统关联自动提示办案时限,提升办案效率。
回归办案流程,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汇聚办案手段、办案资源,让专业力量常态化入驻,建立分类分级保障机制,强化合成作战协调能力,日常案件全量提供初研报告,重大疑难案件按需提供精研报告,赋能案件办理和深挖扩线,为办案提供“套餐式”的支撑保障,“就像给办案人员装上超脑,线索碰撞讯迹追踪,保证办案效率。”殷翔说。
人文暖关怀
一扇窗户映出未保力量
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墙壁是柔和的米黄色,而非冰冷的灰白。在1楼,记者被一间体检中心吸引,“嫌疑人进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时,要经过一套完善的体检,这也是执法过程中对涉案人员基本权利的一种保障。”殷翔说,以前送嫌疑人体检,要往返医院、排队等候,“没两个小时根本办不完,而现在20分钟就可以完成。”
不仅如此,体检中心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在嫌疑人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处理。不久前,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监控大屏突然发出急促的预警声,“有人员倒地!”值班民警立即行动,与医务人员仅用11分钟便成功化解风险。
“这得益于中心的另一套系统,无感定位与AR轨迹追踪系统构筑起全天候‘电子警戒线’,对区内人员进行全天候实时跟踪,对无人看管、异常行为即时预警干预。”殷翔介绍。
严肃的讯问区,也有温暖的关怀。一扇特殊的智能单透玻璃,成为未成年人审讯室的关键设计。殷翔手握控制器,按下按钮,磨砂玻璃变成了透明玻璃,“这样未成年人能在监护人的陪同下接受审讯,既保证了询问的合法性,也保证了未成年人的权益。”殷翔说。
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阳光工程”,成都高新公安联合区检察院、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创新设立“成都高新区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让未成年人在院区内一站式完成询问、取证、身体检查和心理安抚,最大限度避免二次伤害。
【记者手记】
民警是怎么办案的?在走进成都高新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前,这是我最初的疑问。很快,这个疑问在一步步完善、充满科技味又不乏温暖的流程中得到解答。
科技在这里,像一套无比精密、高效的“骨骼”系统,为民警办案提供支撑。它冰冷、准确、不近人情,却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为的疏漏和不规范。它用数据说话,让权力运行在透明的轨道上。
然而,真正让我触动的是,在这套坚硬骨骼之下,流淌着的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血脉”。
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党委书记、分局长陶旭东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科技是冷的,人是热的。但现在我们发现,最好的科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最深的人文,也需要最规范的轨道。”
离开时,回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最初的疑问已经不在,心中也有了更多对它的注脚:这里并非简单的“办案工厂”,而是一个被法治精神、现代科技和人性温度共同塑造的复杂场域。在这里,效率与权利、规范与尊严、技术的“冷光”与人文的“暖意”,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却至关重要的平衡。
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中华法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铁面无私,却心藏大爱;雷霆手段,亦具菩萨心肠。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