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严佳敏
8月2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西藏自治区医院)门诊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李晓欧开始一天工作——上午收治新病人、管理病区,下午召开科室会议梳理流程,晚上还要定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本部沟通技术细节。
就在8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手术麻醉中心和外科病房正式启用。“接下来,我们要开展肺部肿瘤消融、肺动脉高压介入等新技术,还要推动高原疾病诊疗指南的制定。”李晓欧说。
从2023年10月随筹建组进藏至今,这样连轴转的日子,她和同事们早已习惯。
送技术 留人才
为西藏培养750余名医师
“曲扎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和高原肺功能的解读,已经超过了我。”在呼吸门诊的诊室里,李晓欧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肺功能报告,语气里满是骄傲。她所说的曲扎是一位藏族医生,曾在华西培训1年,如今能精准结合高原特性分析数据,是科室的技术骨干。隔壁DSA手术间里,另一位年轻医生俞生正在为即将开展的肺血管介入手术进行着开诊前的全流程调试,这项曾是当地稀缺的技术,如今马上能够常规开展。
这样的成长故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频繁发生。医院60%—80%的医护人员是藏族同胞,护士平均年龄25岁,医生平均年龄30岁。为了让技术真正扎根,从华西医院派出的34名医护人员与本地医护人员建立了“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将华西医院的专科培养模式完整“移植”到高原。从病历书写到手术操作,从急诊流程到质控标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
“不是送技术,是留人才。”这是华西医院援藏团队的共识。截至目前,华西医院西藏医院200余名西藏本地医护先后被送往华西医院本部不同科室接受系统培训,学成归来的学员像曲扎、俞生一样,成为当地医疗的中坚力量。
双向转诊通道的建立,让“大病兜底”有了坚实支撑。就在上周,一位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被紧急送医,相关科室的华西派驻专家和业务骨干迅速开展术前讨论,2小时内顺利完成急诊肝血管介入手术,术后患者安返病房。“以前这样的病人得转去成都,现在我们能兜底。”李晓欧说。
华西医院早在1994年就开始选派专家赴藏开展义诊,累计共派出22批次、220人次。此外,专家们还深入尼木县、日土县、噶尔县、普兰县等,开展大骨节病、包虫病、先心病等地域性高发病的筛查和救治。
“传帮带”也可以追溯到2004年起,从那时,华西医院通过委托培训为西藏培养了750余名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其中超过96%的学员留在西藏,成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
从“医者”到“亲人”
破解高原疾病密码,必须扎根当地开展研究
“贡卡姆桑(您好)!”李晓欧用藏语向候诊的患者问好,总能换来灿烂的笑容。为了打破语言壁垒,她每周驱车40分钟到拉萨东边,跟着小学老师学藏语,从元辅音开始,如今能够和藏族同胞简单交流。在华西医院西藏医院,像这样主动学习藏语的医护不在少数。
今年8月上旬,一名77岁的支气管扩张患者康复出院时,颤巍巍地为李晓欧团队献上哈达——这是医院收到的第一条来自患者的哈达。如今,李晓欧的办公室里挂着三条哈达,每条都系着温暖的故事。
在医院正在建设的科教大楼中,科研板块的规划已初步成形:急慢性高原病机制研究、预警模型构建、高原适配设备和药品研发与转化、多民族生物样本库建设。华西医院派驻团队深知,要破解高原疾病的密码,必须扎根当地开展研究。
与西藏大学的合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为首的5位华西教授担任外聘硕士生导师,当地医学生将能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等这批学生成长起来,就能接过我们的担子。”李晓欧的话语里充满期待。更长远的规划是医院将联合西藏各地医疗机构,投入高原医学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制定高原呼吸疾病诊疗共识,“要让西藏基层医生都知道怎么处理高原病、高原相关疾病。”
就在2024年11月,李晓欧获评“西藏自治区卫健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但她在领奖时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个人,这是整个华西团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同胞并肩作战的见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