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石小宏
8月23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是“出暑”的意思,代表着炎热夏季的结束,也意味着秋意渐浓,凉意渐生。在这个节气里养生需注意些什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敖素华表示,处暑节气里的养生需注意“五不做”。
一是不要睡太少。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等情况,应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
二是肚子别受凉。肚脐部位的表皮较薄,寒气容易穿透、弥散,建议夜寝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三是不要总关窗。初秋气温已经转凉,应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
四是别乱贴秋膘。贴秋膘可以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是处暑节气,人的胃肠功能较弱,食用太多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五是别运动过量。初秋后天气转凉,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但过量运动会消耗阳气。
同时,专家还支招处暑节气里养生“秘诀”。
吃老鸭,润秋燥。鸭子味甘、性凉,具有滋阴补虚、除骨蒸劳热、消肿止痢、止咳化痰等功效,尤其是老鸭(两年及两年以上的鸭子),补而不燥,是秋季进补的常备食材。
煎凉茶,去火气。处暑期间,多有煎凉茶的习俗,配制含有金银花、菊花等中草药的药方煎茶备饮,有清热解毒、去火除湿等功效。
闻一闻,秋夜芳香。将薄荷、广藿香各10克,素馨花5克,薰衣草15克放入香囊,置于床头或佩戴,每2周更换内置中药,可化湿、驱虫、安神。
敷一敷,和胃理肠。将5克砂仁研成粉,放入5克艾绒和适量蜂蜜制成药糊备用。加热后放在纱布上,敷于神阙穴(肚脐),每次敷10到15分钟,每周3到5次。可温中散寒,和胃理肠。适合贪凉饮冷过度造成的脾胃不适者。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