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国宝石刻 “驻颜”云端 四川日报C空间完成三万余尊石刻文物3D数字化存档

发布时间:2025-08-25 19:12:07

四川在线记者 杨吉祥 何涛 

四川现存石窟石刻2134处,数量居全国之首,瑰宝林立,蔚为壮观。然而,紫外线、风雨等自然力量的长年侵蚀,使这些不可再生的艺术珍品面临风化与损毁,衰变速度肉眼可见。与时间赛跑、为文明存档,刻不容缓。如何让千年石窟永驻容颜?四川日报C空间团队运用前沿数字化技术,对国宝级石刻进行“精准测绘”,助力其实现“数字永生”,不仅为今后的保护修复提供关键依据,也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更多可能。

8月12日,安岳县岳阳镇气温直逼40摄氏度。C空间团队采集组肩扛设备,穿越齐腰深的灌木,攀至人迹罕至的宋代石窟遗址。无人机升空,激光扫描仪启动,0.1毫米精度的三维数据逐点采集——每一道刻痕、每一粒砂石,都化作精准的数字印记,相当于为文物构建起一个高度真实的“数字孪生体”。

作为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的国内首个三维交互栏目,C空间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已在近两年间跋涉两万多公里,完成乐山大佛、安岳石窟、广元千佛崖等4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石刻文物的数据采集,建立3万余尊摩崖造像的数字模型,并建成文物数字孪生数据库。今年7、8月,团队再赴广元、巴中、南充、广安等地,进行石刻造像的高精度立体采集。截至目前,C空间团队已累计生成数据逾百TB,由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C空间团队实施的“四川石窟数字化项目”进程已过半。按规划,年内将完成全省50余处石窟石刻的采集,实现国家级重点石窟数字化全覆盖。

数字化不仅为石窟保护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也为文化遗产活化开辟新路径。依托海量高精度数据,C空间已推出12期融媒体产品:线上,观众可通过沉浸式短视频重返历史现场,在交互式三维模型中自由鉴赏;借助40亿像素超高清全景,既能纵览200米石窟全貌,亦可清晰辨读碑文细微字迹。线下,数字化成果转化为VR沉浸体验、全彩3D打印复原、裸眼3D展览及系列石窟主题文创,让古老文明突破时空限制,融入当代生活,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新生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