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宁宁
近日,一项新突破在地月空间实现——由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部署研制的3颗卫星,在地月空间稳定建立百万公里级星间测量通信链路,点亮“地月灯塔”,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地月空间三星星座。
其中,来自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29所”)承担了DRO-A、B双星星间测量通信载荷研制任务,攻克相关关键技术,助力地月空间三星星座构建,对月球资源开发利用、人类地外长期驻留与跨行星活动、太阳系探索等,均有重要意义。
探索地月空间的天然太空港
多年来,地球轨道已被科学家研究得比较透彻。相比之下,由于受到地球、月亮以及太阳“三体”的引力影响,月球轨道不太稳定,对其研究较少。“开发月球需要稳定的空间,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为载人登月及更频繁地往返地月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条件。”专业人士说,科学家因此将目光瞄向远距离逆行轨道(DRO)。
DRO是地月空间中一类十分独特的有界周期轨道族,距离地球约31万到45万公里、距离月球约7万到10万公里的轨道,顺行绕地、逆行绕月,是地月空间的天然太空港。但由于之前建模精度不足等原因,一直没有被验证过。在研究地月空间布置设施方面,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积极参与,目前取得的进展相近。
“不同于别国,我国的思路是要构建起从地表到深空的基础设施。”业内人士说。2022年,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启动实施,计划构建一个地月空间大尺度卫星星座,探索DRO的独特性质及应用价值。
建立星间链路通信是关键
此次三星星座中,DRO-L星于2024年2月发射,并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DRO-A星和B星于2024年3月发射,7月15日成功进入DRO任务轨道。当年8月,三星首次实现组网。
按计划,A星将长期停泊在DRO轨道,也就是靠近月球的远距逆行轨道,与L星一起,构成两个相对固定的基准。二者之间,B星飞向共振轨道,不断进行相关验证。
3颗星的相对位置实时在变,如何知道它们的确切位置?答案是:建立星间链路是系统核心。为此,中国电科29所相关团队承担了A、B双星星间测量通信载荷研制任务。
测量的难点首先在于距离远,双星间的最大距离达到150万公里;同时,双星相对运动速度很快,尤其是B星在大尺度空间中“乱跑”,这些都增加了测量难度。
为此,团队想出对策:预测位置的同时做测量。中国电科29所相关团队负责人陈林解释,这其实与做导航系统一样,由于时间乘以光速就等于距离,本质上是测量时间。因此,测得的时间越准,定位精度就越准。
为测准时间,团队运用了原子钟。这是目前测量时间最精确的工具,可以利用电子在原子内能级跃迁产生的电磁波辐射计时。“因此要让电磁波的信号准、源头准。”陈林说,电磁波的频率越高越稳定,原子钟的精度就越高,测出的时间就越准。
通过反复计算和实验,团队终于攻克了大尺度、高动态、弱信号接收处理等系列关键技术,验证了百万公里距离下的星间高精度测量通信能力。“当前的测量精度达到1米以内,并且我们是第一个从地面把这一精度测出来的。”
这并不容易。“我们起步较晚,但走得快。”从2015年起,团队开始启动相关研究。十年磨一剑,从低轨到深空,在测量通信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闻名词】
地月空间,是从近地轨道、近月轨道向外拓展的新空域,距离地球最远可达200万公里。相对近地轨道空间,其三维空间范围扩大了上千倍。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