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在万物共享时代,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也在加速“破墙”。近日,《四川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印发,四川推动科研仪器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进入新阶段。
早在2017年,四川就印发通知,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截至2025年4月,四川已有超过450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入驻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数量居全国第十。
仪器上架了,但资源活起来了吗?共享仪器发展情况如何?记者为此进行了探访。
市场化探路 激活沉睡的科研重器
8月18日,成都科创生态岛,米格实验室的氩离子抛光仪正喷射出蓝色离子束,主任工程师陈文军紧盯着花岗岩样品表面逐渐形成的纳米级抛光。
“无应力损伤处理能让材料显露出最真实的微观结构。”他解释道,“这台新设备将与聚焦离子束(FIB)配合,解决半导体企业的检测痛点。”
作为全国少有的市场化科研检测及仪器共享平台,米格实验室西南总部在7月25日正式投用,已承接大量检测订单。
一直以来,高端科研仪器共享面临着资源与需求难以高效匹配的困境——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高昂,资源错配导致效率低下、操作人才短缺。据悉,受研发和订单周期影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设备总体利用率常不足30%。某高校设备管理人员曾感叹:“面煮好了,却不知客人在哪里。”
针对市场难题,米格实验室创新模式,打出“组合拳”。
首先,投资5300万元购置10多台高端设备建设共享实验室,配置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及完整的样品制备设备,然后通过市场化接单方式,直接服务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市场总监张昕阳介绍,目前,米格已服务四川60多家企业,包括博雅新材、中科卓尔、逍遥科技等重点客户。以博雅新材为例,米格已完成110次服务,为其提升效率70%,降低成本超30%。“对于常规检测,我们能从下单起24小时内交付结果。这一效率在行业内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极大缓解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燃眉之急。”
其次,针对高校院所仪器闲置与市场人才短缺的问题,米格采取“派驻工程师+实操”的方式,激活沉睡设备。在电子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米格的工程师团队为多家新材料企业检测样品。
“我们带着订单和技术入驻,让价值3亿元的设备运转起来。同时,通过严谨的合同,明确划分设备维保及损坏维修责任,彻底解除科研机构的后顾之忧。”目前,米格已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等7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协议。
此外,米格以订单共享的方式,扩宽与市场化机构合作,解决企业和拥有设备的科研机构信息互通的问题。目前已成功为先进金属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攀钢研究院等机构找到稳定客户。
灵活的机制、高效的运转,米格实验室架设起仪器和市场互通的桥梁。“我们今年的营收预计将突破1000万元。”张昕阳表示。
共享化升级 省级平台迈上新台阶
在四川,市场化力量在积极探路时,作为公共资源主阵地的省级平台也迎来关键升级。
2005年,四川建立四川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并于2017年明确平台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目前,该平台已汇聚可观资源:科研仪器5923套、工业设备132套,吸引363家管理单位和111位专家入驻。
然而,与庞大的仪器存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台略显冷清的交易状况。该平台官网数据显示,其成交订单总量为139个,表明仪器资源的对外共享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现象并非四川独有。据2024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参评科研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511小时,对外服务机时平均仅256小时。仪器共享虽在发生,但规模和作用仍有限,距离充分共享还有差距。盘活这些动辄数百万元的重器,使其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四川依据《管理办法》,正式推动平台进入开放共享的新阶段。据省科技厅解析,此次升级核心在于扩大覆盖、严控重复、强化激励。
在范围方面,要求几乎所有的科研仪器入网共享。财政资金购买的设备,国有、民营等各类资本投入购置的仪器,只要是在川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含央企、民企)及新型事业单位拥有的,都需纳入省级共享平台。
在源头把关上,建立购置防火墙,相关单位想用财政资金新买2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前,必须先通过平台查重,看是否已有同类仪器可用,结果将直接影响购置审批,避免重复浪费。
此外,平台将加强与川渝及省内各级平台的联通,鼓励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服务,并将此纳入考核。
不仅如此,考核“指挥棒”也将发挥更强作用。据悉,年度考核结果会与单位申报科技项目、争取创新平台和人才奖励等硬指标挂钩,直接影响其未来仪器更新配置。
在不少科研机构看来,此次升级是从源头到使用全链条发力破解仪器共享难题,将服务全省科技创新。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