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文化中国行丨从德昌到巴黎,傈僳族这项织布技艺在变迁中坚守

发布时间:2025-08-26 18:24:09

四川在线记者 李天锐 何勤华  

“北达京畿,南通蒙昭。”8月23日,四川在线记者来到凉山州德昌县,在县城中心地标“魁星阁”(即钟鼓楼)南北门额上见到这苍劲的八个大字。这座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八年的古建筑,曾作为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咽喉要道的地标,见证了众多商旅往来。

站在钟鼓楼下仰望,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木结构严谨有序,飞檐翘角显示出清代建筑风格的特色。在德昌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蒋昱杉的引导下,记者沿木梯登楼眺望,德昌城风景尽收眼底。

蒋昱杉介绍,钟鼓楼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被专家誉为清代钟鼓楼建筑的精品。其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今建筑为1910年—1912年间重建,高24米,2004年即获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气好时登临,东可见螺髻山积雪,西可望牦牛山云海,南可见安宁河蜿蜒,北可览县城全貌。

如果说钟鼓楼见证着德昌历史文化,傈僳族火草麻布则传承着该县民族文化——凉山州德昌县是四川最大的傈僳族聚居区,现有傈僳族群众7000余人。

走下钟鼓楼,步行1分钟即可来到德昌国绣傈僳火草麻布制作专业合作社,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是了解傈僳文化的一扇窗。合作社负责人熊国秀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我今年70岁了,还在做火草麻布,这是我们傈僳族文化的精品。”

熊国秀一边说,一边拿起火草叶演示:“你看,要把叶子背面的白色绒毛这样卷起来,才能做成线。”她的手指灵活地捻动,很快一根又长又白的火草线就完成了,“做一条火草线麻布,需要40多道工序呢,把麻布做成衣服,那就更复杂喽。”作为四川省“傈僳族民间故事”省级传承人,熊国秀讲起故事绘声绘色。

“我看到其他县的麻布可以出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多年前从学校退休后,熊国秀有感火草麻布技艺传承的紧迫,于2016年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如今已带动德昌130多户傈僳族农户加入,实现增收致富。在这里,记者看到“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等多个荣誉。许多来探访钟鼓楼的游客,也会来“打卡”,购买小香囊等饰品。一些傈僳老乡则会找来询问编织要领,其中不乏年轻人。

“走,带你去一个地方。”熊国秀带记者来到一公里外的凤凰阁。这是一个高64米多的仿古阁楼建筑,也是县博物馆所在地,内有多个展厅,五个月前落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德昌傈僳族民俗文化也有了整层展厅,展陈包含实物、照片、场景复原等。

“这是我们傈僳族的传统服饰;这是过节场景、这是在纺织......”在“傈僳族的生活场景”展区,一位正在织染的女性正是以熊国秀为原型。在一件精美的火草麻布衣裙前,她停下脚步,轻声说:“现在有企业用我们的火草麻布做成高端鞋履,走向了巴黎时装周。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

近年来,德昌县对钟鼓楼、字库塔等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创新生产模式,推进火草麻布等傈僳非遗产品的打造与开发,还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促进非遗传承与村民增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工作中。

离开时已是傍晚,熊国秀站在合作社门前挥手告别,钟鼓楼的轮廓愈发清晰。悠久历史与现代技艺在这里交汇,他们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