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卢春阳 范华
在卧虎藏龙的成都春熙路,IFS负一层藏着一家“皮爷咖啡”手作店,专注于现烘手作咖啡,不少咖啡爱好者慕名而来。十几年前,明思亮也在皮爷做过咖啡烘焙师,但在当时,咖啡烘焙师并未纳入国家职业分类。
今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示的拟新增17个新职业中,“咖啡加工工”这个新职业吸引了明思亮的目光。从那一刻起,“明师傅”有了“明工”这个新身份。
近日,带着对“咖啡加工工”这一新职业的好奇,四川在线记者走进了明思亮在成都市郫都区经营的一家咖啡加工厂,实地体验了“咖啡加工工”的日常。
明思亮的咖啡加工厂叫坍缩咖啡烘焙工坊,坐落在郫都区的一个工业园区内。
这家工厂建于2019年,专为精品咖啡店提供烘焙好的咖啡豆,是成都最早的一批咖啡加工厂之一。工厂规模较小,目前只有5名员工,明思亮既是老板也是技术总监。
在这里,咖啡豆的加工需要经过生豆寻宝、拼配、烘焙、激光色选等多个环节。生豆寻宝由一台除石机完成,通过振动和风选的方式,将咖啡豆中的石子、杂质等重物分离出来。拼配、烘焙则决定着一款咖啡的风味与品质。烘焙完成后,熟豆还需经过激光色选仪的挑选,在高压喷气嘴的作用下,吹掉残次品,留下的才是符合标准的咖啡豆。
“高门走人,矮门进货。”穿上工作服,明思亮带记者走进烘焙间。这里有一台价值上百万元的德国进口咖啡烘焙机,拼配好的生豆祛除杂质后,便可进入这台烘焙机中,“烘焙过程非常关键,火候不足、香气未充分释放便结束烘焙,咖啡豆易出现夹生味或涩感;过度烘焙又可能出现苦味,风味也将大打折扣。”明思亮一边操作机器一边说。
在明思亮看来,咖啡加工和炒菜有些相似,步骤看似简单,实操却不容易。他认为,要学习咖啡加工,首先要具备鉴别咖啡品质的能力,然后才是烘焙与包装,“对于一个完全不懂咖啡的人来说,学习这三方面的知识,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而要做好咖啡加工,学习的过程就更加漫长。”明思亮说。
作为学习咖啡加工的第一步,知晓每一颗豆子的“出生信息”十分必要。“因为咖啡的加工标的是来自全球各个国家不同产区、不同品种的豆种,加工标的的多样性导致我们单一技术要面向复杂的操作标的,这就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明思亮说,比如有10个咖啡的主力生产国,每个国家重点产区也有10个,那么采购的咖啡庄园就有100个,而这100个庄园里还有不同的地块、不同品种的咖啡豆。“就算每个庄园只有5种主力品种,算下来也有500个采购标的。这对于刚入行的人来讲,仅是熟悉这500个采购标的,就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明思亮说。
“然而,目前尤其是国内,整个市场对于‘咖啡加工工’没有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或者模式。即便是我们做的咖啡加工培训也只是面向咖啡爱好者,并不是面向就业。”因此,明思亮认为,“咖啡加工工”这一新职业的出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和当年‘咖啡师’职业的出现是一脉相承,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行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契机。”
“入编”新职业将焕新人才培养
今年6月,在福建厦门,迄今中国最大单体咖啡烘焙工厂——瑞幸第5家工厂动工。这个“超级工厂”未来投产后,将协同瑞幸在福建屏南、江苏昆山、山东青岛的另外3个自建烘焙基地,建成年产能超过15.5万吨的咖啡烘焙工厂网络。
在记者的采访中,明思亮也谈到此事。“这些大型工厂建成后,咖啡加工会细化到咖啡豆的深度评定、鉴定、产品研发、烘焙、品质监测、产品检测、设计包装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入。”所以,在他看来,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咖啡加工工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他也谈到,目前这一新职业还没有行业标准,“入行门槛不一、岗位要求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了这个职业的务工比较随意,甚至薪资待遇、人才录取标准都比较主观,希望国家尽快出台针对‘咖啡加工工’的职业认定标准。”明思亮说。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职业“入编”,在助推产业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对于如何培养新职业劳动者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成都,四川旅游学院开设了咖啡的相关课程,教师唐旭就是《咖啡茶饮制作与鉴赏》课程组的负责人。在她看来,“咖啡加工工”这一新职业的出现,给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者也打了一剂“强心针”,“它意味着咖啡产业从‘经验化’走向了‘标准化’和‘专业化’,给我们的学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高价值的职业赛道。他们未来可以成为大型烘焙厂的技术专员、品控专家,不再是简单的服务者,而是掌握了核心生产技术的‘工匠’,就业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咖啡加工工”这个新职业的人才培养,唐旭建议,学校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增设《咖啡烘焙技术》《感官杯测》等核心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升级实践教学设备,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强化学生实战能力;深化与云南产区及知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产业视野。
“咖啡主理人”VS“咖啡加工工”
其实,在本次采访前,记者和大家一样,对“咖啡加工工”的认识远不如今年网络上的一个热词——“咖啡主理人”。
而带记者前往明思亮工厂的就是一位社区咖啡店主理人吴丽娟。所以,“咖啡主理人”和“咖啡加工工”到底有何区别?从此次采访中,记者了解了一二。
在开咖啡加工厂之前,明思亮也曾在重庆经营过一家咖啡店,按照现在的说法,也是一位“咖啡主理人”。
而吴丽娟在开咖啡店以前,就是一位资深的咖啡爱好者。同样是在2019年,她将这个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做好这份事业,让自己成为一名专业的咖啡师,她首先拿到了Q-grader(美国CQI协会认证的国际咖啡品鉴师资格证书)。正是有了这一全球咖啡行业权威的感官评测认证,吴丽娟在开店的同时,也成为了云南咖啡生豆大赛的评委。
在与咖农们的交流过程中,吴丽娟开始来往于各大咖啡庄园,也就在那个时候,她萌生了学习咖啡加工的想法。“大概去了两三年,每年学习20天左右。”后来,吴丽娟也考取了SCA(国际精品咖啡协会)认证的专业咖啡烘焙师证。
如今,吴丽娟在经营社区咖啡店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一个烘焙工作室,专门为自家的咖啡店烘焙豆子。
所以,在明思亮看来,如同吴丽娟一样,当咖啡店的主理人对自家的咖啡豆有自己的烘焙标准和味型需求时,从职业技术角度来讲,也可以称其为“咖啡加工工”,“但是从行业就业规范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有一段距离。”明思亮补充道。
而实际上,无论是“咖啡主理人”还是“咖啡加工工”,都是消费者对整个咖啡行业的关注。从星巴克臻选到独立咖啡馆,从创意特调到精品手冲,市场正在重塑咖啡产业。新职业的出现,不仅为年轻人带来了新的职业选择,也为行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