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我的田野我做主丨“95后”硕士罗勇:把粉丝当“精神股东” 在40亩地里搞“内容农场”

发布时间:2025-08-28 22:37:19

宜宾观察曹洋罗顺张梦露陈治吏

开栏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今年5月,宜宾市印发《宜宾市人才入乡“新农人”培育集聚行动计划》,重点推动六类群体投身乡村建设,培育一支“三农”情怀深、经营理念新、技术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新农人”队伍矩阵。

在科技与乡土交融的今天,“新农人”正用智慧与汗水重塑农业基因。他们扎根大地却仰望星空,左手执锄右手触屏,让无人机掠过稻浪、让大数据精准灌溉、让电商助农产出山。即日起,川观新闻联合中共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局推出“我的田野我做主”栏目,共同深入田间地头,记录这群乡村振兴践行者的创新故事,感受土地里长出的无限可能。

被“精神股东”催更,连日来成为宜宾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勇的第三大“烦心事”,另外两件是他每天的必做功课:捡石头和观察风力风向。这名出生于1997年的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说是总经理,但更是一个农业初创者。

“精神股东”是罗勇对粉丝的称呼,在农场田埂边,罗勇常拿着一部手机拍摄——镜头里,他把挖石头比作“抓漏网之鱼”,给番茄覆膜说成“穿保暖衣”,形容番茄快成熟是“小家伙想红了”。他的账号“硕士农民罗同学”里,100多条视频记录着从整地、建棚到种植、采摘的全过程,生动的表达让网友直呼“接地气”。

2015年至今,罗勇在农业一线“泡”了近十年,在乐山市乐福农业科技公司干过田间管理、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后来又回到母校药用植物研究所专注杂交育种。

去年,看到宜宾推出的农文旅融合产业支持政策,点燃了他心中那团火。“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直有个农场梦。”他说,农业不仅仅是“面朝黄土”,有太多可以创新的玩法。

2024年底起,他陆续投入70万元,在宜宾三江新区流转40亩土地,建起14个大棚。“这里地势平、临江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股’。”罗勇说。

“潜力股”也暗藏风险。“捡石头捡到怀疑人生。”罗勇苦笑,由于靠近长江,地里石头多得惊人,高峰期一天要清理一两百吨,单是一块地的石头,要捡两年才能捡完,大量精力都耗在了这份“苦差事”上。

风更是意想不到的“对手”。今年春节时一阵大风掀翻了一个大棚,刚栽的番茄苗被连根拔起。加固后,3月大风再次来袭。“那段时间,一到下雨刮风就整夜睡不着。”他声音微颤,“干农业就是很磨人。”

为了“战胜”大风,罗勇想尽了办法。打地基、拉绳索、压水泥墩,再把墩子跟地下钢管连接、浇筑……一个大棚左右各5个墩,加固一栋就要一整天。“棚内空间狭窄,水泥运不进去,一个墩子需要0.3立方米的水泥,全靠人力一提一提地送。”

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三江新区沙坪街道帮忙修通农场300米“产业路”,解决运输难题,召集志愿者帮忙捡石头;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也协助他申请各类补贴。

坚持终迎回报。3月底,第一批水果番茄熟了。清明假期第一天,农场就涌进800人。如今,“归心田园”已产出番茄3万斤,吸引超2万人次游客前来采摘。

这些游客中,不少是通过短视频“追”来的。

“我们是‘内容型农场’,靠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留住人。”罗勇介绍,如今账号已吸粉5000多人,不少游客从成都、内江、昭通专程赶来。“我把粉丝当成‘精神股东’,他们看着农场成长,也跟着参与进来,这种联结特别珍贵。”

除了靠内容聚集人气,在种植规划上,罗勇也有自己的“巧心思”。“我们不做规模做精细,农场40亩地中目前实际种植不到10亩,其余土地都用来做配套。”罗勇说,第一批番茄从3月一直采收到7月,之后土地进入“休养期”,下半年将种植草莓,轮作养地、错峰上市。

农场还策划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孩子可以拔喂兔子、尝烤鸡蛋、吃免费番茄糖葫芦,还可以在萝卜花海中拍照打卡。“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让他们在忙碌生活中找到田园乐趣。”罗勇说。

关于未来,罗勇的蓝图很清晰:再建12个大棚,打造15亩设施农业区,种有机蔬菜、建共享菜园;种植绣球、蔷薇和紫藤,引入咖啡、餐饮等等休闲配套,规划亲自研学、农事课堂等特色项目,不断丰富农场业态,“让农场四季有花、有果、有生活。”

“农业需要年轻人,更需要不怕折腾的‘新脑壳’。”这位“95后”新农人笑着说,“我回来,就是要做点不一样的事。”

制片人:王眉灵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