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8月25日下午,在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内,同济大学的师生代表与宜宾本地中学生代表一起,开启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课程回溯既往,重温文化抗战历史,又展望未来,构想校地合作新机遇。
为期三天的研学活动共吸引200余名师生参加,分别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
选择李庄古镇作为活动主要目的地,内中已有深意。在抗战期间,大批西迁的高校师生在这里躲避战火、延续文脉,至今,李庄还留存有同济大学医院、营造学社等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校舍、房屋等。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这鲜明地传达出一个信号:宜宾有惜才、爱才的传统,也有帮助人才自由发挥的空间。
借此机会,宜宾与同济大学等高校深化校地合作对接,谋划了一系列合作路径。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曹静介绍,同济大学和宜宾将以对口支援合作为契机,从小范围、单方向的智力支援,逐步建立起大范围、双向互通的人才交流机制。
据了解,接下来同济大学还将与宜宾在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具体而言,同济大学档案馆将与宜宾市各档案馆、博物馆和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等建立涵盖档案、展览等资源的共享机制。同济大学将推动李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参与宜宾的规划建设;计划在李庄中学建设“同济实验班”,开展各项教学交流活动;希望通过设计研学路线、VR实景导览、创作原创实景剧等方式,打造李庄文化新名片。
招才“橄榄枝”也投向更多高校。8月27日下午,研学活动结束后的一场分享会上,宜宾拿出给学子们的“礼物”——一份含金量十足的人才需求清单。
宜宾面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提供了4812个岗位,其中有4162个来自宜宾正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占比超八成。招聘企业,有以宁德时代子公司四川时代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行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英发德睿、和光同程为代表的晶硅光伏产业企业,还有中软国际、中关村信息谷等数字经济产业企业。
宜宾市科技人才公司总经理高超说,宜宾的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除了工业领域,宜宾文旅、医疗、教育等方面也都求贤若渴。为此,宜宾设立了每年10亿元人才发展资金,对引进博硕士一次性发放最高120万元安家补助;常态化保障人才公寓1万余套,求职创业同学可免费入住人才驿站,引进人才可拎包入住配套齐全的人才公寓,在宜购房还可叠加人才房票;凭人才绿卡可享受子女入学、交通出行、景区旅游等11项专属服务。
“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环境科学在这里大有可为,这也坚定了我回来建设家乡的决心。”分享会上,来自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杨动情地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