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文
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罗先刚获得了最高奖项——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作为获奖代表,他在现场分享了他对四川科技创新、科技工作的感悟。
罗先刚长期从事光电科学与技术研究,是亚波长电磁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发现了异常杨氏双缝干涉现象,揭示了广义几何相位效应。
作为四川人,罗先刚对四川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四川是一片创新沃土,自古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000多年前,都江堰的工匠们以竹为索,凭借“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无意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悬链线索桥,精准捕捉到了力学中最优美的形态,这条跨越千年的曲线,启迪了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催生了悬链线数学函数,推动了时空纤维、量子隧穿等重大科技发现。
同样也启迪了罗先刚。“我至今还记得在成都牧马山实验室,通过显微镜发现的那些彩色光斑,它们像舞者一般的灵动。”罗先刚和团队开启了“亚波长电磁学”在高效电磁能量吸收、高分辨光电成像、宽带吸波隐身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为先进材料和制造、先进能源和光学探测等领域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给这条古老曲线写下了新的科学注脚。
回顾自己的科技创新工作,罗先刚说有三点体会。
首先要勇担责任,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我时常自问,我们做研究到底为了什么。”罗先刚说,科学本身是中性的,但科学的方向,关于价值选择。设计的算法,研发的材料,最终是为了国家更强、生产更智、环境更绿、生活更好。“因此,科技向善,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要勇于探索,这是刻在科研人骨子里的基因。“我最深的记忆不是成功的瞬间,而是那些与‘不确定’共处的日夜。”罗先刚说,科学既需要“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敏锐,更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定力。“每一个微小突破,都是对认识边界一次勇敢拓展。”
最后要团结协作,这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现代科研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罗先刚说,科研如登山,独行难远,唯有信任与共享,才能汇聚成突破的洪流。
对于刚刚获得的奖项,罗先刚说,这是肯定也是起点,未来将继续带着探索的勇气、协作的智慧、担当的信念,在科学海洋中奋力前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