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成都观察 王翱
8月28日,经过一夜降雨,成都天气明显转凉,持续多日的炎热被一扫而空。
记者当天在成都市气象局的大屏幕上看到,“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也准确预报了这场降雨降温过程,“哪个地方会下雨、哪个地方有雷电,系统能实现0到2小时精准预报,且精度可达5分钟、100米。”成都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再回顾不久前成都世运会闭幕式——入场时大雨瓢泼,仪式开始时雨却准时暂停,不少观众对那晚“仿佛被调度过”的天气仍记忆犹新。
这些“说来就来”的雨,并非人工干预,其幕后是一套日益精密的预报系统在支撑。近日,记者探访成都天气预报背后的“神算子”——成都兴隆湖畔的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和成都超算中心。
人工智能模型“算”天气
成都0—2小时降雨预报精细至5分钟、100米
走进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一楼大厅,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数值预报中心主任衡志炜打开大屏幕,“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的展示界面出现在记者眼前——一张四川地图上散布着或点状或无规则块状的色斑。
“有的雨来得快、走得也快,预报难度很大。”衡志炜介绍,他们联合成都市气象局研发出“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
2024年,“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投入业务运行。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未来2小时时间分辨率6分钟,空间分辨率精细到1公里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外推预报。配合快速更新预报,成都0—2小时降雨预报精细至5分钟、100米。基于此,2024年,成都市气象局有效应对8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5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防范应对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极端高温天气。
“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具体如何进行精准天气预报的?
冯勇指着地图介绍,色斑的颜色代表雷达回波的强弱,“绿色代表某地上空有云,偏黄代表要下雨,红色则代表正在下雨,颜色越深,雨越大。”
在界面一旁时间、地点栏中选定“8月17日19:00”“成都”,成都世运会闭幕式前一个小时的天气状况云层信息便显示出来。图中,闭幕式所在的场馆上空,被红色色斑覆盖。“强回波显示,会场正在下雨。”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驻成都世运会气象台专家冯勇说。
拖动地图下的时间轴,记者看到,闭幕式场馆上方的色斑慢慢移出,时间轴停留在晚上七点半,强回波移出会场上空,闭幕式要开始了,雨停了。
“‘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提前2小时进行短临天气预报,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型则提前三天进行短期内天气预报,二者相互衔接。”冯勇说。
模型所需的数据从何而来?记者看到,大厅另一侧,展示着无人机、天气雷达等气象观测设备模型。冯勇介绍,这些都是用来观测天气的“哨兵”。“它们有的拥有敏锐的‘触角’——传感器,可全天候、精准地通过实时感知监测大气的细微变化;有的拥有‘千里眼’,通过接收或发射电磁波等,实时探测整个成都上空云层的情况。”冯勇介绍。
“硅立方”为算力资源安个家
多台专门服务器,让气象部门轻松处理海量数据
除了数据、模型,精准的天气预报离不开的算力资源。
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不远处,是有一栋科技感满满的深蓝色立方体建筑“硅立方”——“这里是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的机房,可为天气预报提供丰沛的算力资源。”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波说。
跟着王建波,记者走进“硅立方”,一楼机房中,一排排黑色服务器整齐安放。王建波回忆,目前,“硅立方”共有6700多台服务器,针对成都世运会气象保障任务,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准备多台专门服务器,让气象部门不仅轻松处理海量的气象数据,还能实时更新动态预报,为成都世运会赛事提供10米×10米时空网格的高精度的气象信息服务。
在运维大厅,不少工作人员盯着中央大屏幕对服务器工作进行监控。王建波介绍,平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就实行7×24的运维值守,“此前,成都世运会期间,中心还专门配备运维团队,分别负责服务器的水电基础设施保障、核心设备系统运行等,安排专人配合气象部门保障业务应用稳定运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