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13张泛黄的“投笔从戎”字据 揭开13名四川抗日“女娃兵”的隐匿爱国往事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发布时间:2025-09-01 19:07:24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周义容自愿为国服务,已得家庭同意”“张进维自愿从军,已取得家长同意,此据为证”……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的展柜里,13张泛黄的手写字据,背后藏着一段热血往事——

1944年秋冬,抗日战争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在资中县罗泉镇(时称罗泉井)的四维初级中学里,女五班的13名女生——周义容、刘眉清、张进维、杨俊明、卢崇阶、曹达容、罗念伦、姚志纯、李兴彬、李兴蕙、钟开慧、姚仕竹、王志云,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3岁,她们恳请家人签下从军字据,成为后人眼中可敬的“女娃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让这段隐匿的历史重见天日、铭记这群少女的无畏,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联合媒体发起“寻找资中抗战‘女娃兵’及后人”行动,翻找出13张家长亲笔书写的“投笔从戎”字据、3份户籍档案、13份学籍档案、1张集体合照,还有10张“女娃兵”的个人寸照。

如今,寻访行动已传来好消息——钟开慧、卢崇阶、曹达容三位“女娃兵”的线索被成功锁定。

8月31日,记者采访了其中部分女娃兵的后人,意外听到了相似的心声:“我们从没听长辈提过,1944年,她们是‘女娃兵’。”

“女娃兵”后人

“儒雅幺姑不简单,人小志气大”

“没想到幺姑还有这样的经历,在那个年代,能放下安稳投身抗日,太不简单了。”提及“女娃兵”卢崇阶,已退休的资中县第二中学原校长卢忠泽至今仍难掩内心的触动。

卢崇阶生于1927年4月,作为“女娃兵”,她的事迹此前不为家人所知。据卢崇阶女儿回忆,她母亲在罗泉四维初级中学毕业后,先赴成都学护理,后转入职业女中,后于1949年参军,后从部队转业回到新都县(现新都区)的检察院工作,再随丈夫远赴云南,直至退休。

直到两三年前,卢忠泽在资中县罗泉会议会址陈列馆内,偶然看到了卢崇阶的名字与相关记载。“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震惊,脑子里瞬间闪过‘这不是我的幺姑吗’,怎么也没想到她还有这样一段特殊经历。”卢忠泽回忆。

卢忠泽印象里,卢崇阶是一位“儒雅温柔、平易近人”的长辈。他记得,卢崇阶常年在云南昆明生活,偶尔回资中时,会与家人小聚。“她说话很平和,从不摆架子,跟人聊天也都是家常话,一点看不出有过那样热血的经历。”卢忠泽说。

将这段往事与教育工作紧密联结的,是卢忠泽的女儿、资中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卢春英。作为一名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育者,卢春英对卢崇阶的事迹有着更深的感悟。“13岁的孩子,放在现在还懵懵懂懂,可当时她却能投笔从戎,这不仅是勇气,更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卢春英说,她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多次见过卢崇阶,记忆中的幺姑婆“斯文温婉”,是位热心肠的长辈——不仅曾为生活困难的亲属奔走申请遗属补助,还在90年代初,每月资助家庭困难的晚辈求学。

“幺姑婆资助的一个孩子,后来成了一名优秀的公务员,这或许就是‘女娃兵’精神的一种传承。”卢春英说,得知卢崇阶的“女娃兵”身份后,她第一时间将相关资料与图片分享到家族群,也跟已工作的孩子聊起这段往事。“孩子也觉得在那个年代,她能有这样的觉悟太难得了,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幺姑人小志气大,选择为国家挺身而出,这份勇气与担当,是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卢忠泽说。

同样被岁月藏起的,还有钟开慧的“女娃兵”往事。1926年出生的她在家排行第三,在晚辈钟国斌的记忆里,“三姑”只是家族里一个模糊的名字,直到志愿者带着从军字据和老照片找到他,尘封的历史才重见天日。

“心好、肯帮人”,这是钟开慧的幺弟钟开勇对姐姐最深的印象;年过九旬的四妹钟兰彬,也从未从长辈口中听过姐姐“女娃兵”的故事。钟兰彬的女儿郑丽说,一想到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姑娘能成为女娃兵,就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证明。

让钟国斌尤为感慨的,是爷爷当年为三姑签下从军字据的决定。“如果换成现在,遇到这样的事,我们也会像爷爷当年一样,坚定地支持。”

“女娃兵”见证人

或未赴抗战一线,但仍具精神价值

“1944年,13名资中少女在抗战关键时期自愿参军并征得家长同意立下字据,这份勇气即便跨越80多年,依然让人动容。”近日,资中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朱兴勇回忆,今年8月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正式发起“寻找资中抗战‘女娃兵’及后人”行动。“党史专题研究是我们部门的重点工作,今年结合纪念节点,我们特别关注到‘女娃兵’这一特殊群体——她们既是学生,也是女性,在抗战最激烈的时期主动响应动员,这份家国情怀极具研究价值。”

朱兴勇介绍,“女娃兵”这一称呼并非历史原称,而是今年7月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结合群体特征共同确定的表述。此前,资中县史志部门在梳理地方抗战史料时,已在内江市档案馆发现13名资中少女家长写下的参军字据,这成为研究工作的核心依据。

“寻找‘女娃兵’及其后人,我们发动各方力量特别是全县史志爱好者的力量。”朱兴勇透露,资中县史志部门长期与本地史志爱好者保持联络,这支队伍约有数十人,涵盖退休干部、教师、史志研究者、文物保护志愿者等。“我们通过史志工作群及时向史志爱好者传递寻找需求与线索方向,大家凭借对地方历史的熟悉度,主动关注相关信息,有线索都第一时间反馈。”

史料考证过程中,一个关键结论逐渐清晰——一部分“女娃兵”大概率未奔赴抗战一线。朱兴勇从两方面给出依据:其一,档案资料显示罗泉四维初级中学女五班在1946年毕业时,13名“女娃兵”中有10人有毕业成绩、3人没有毕业成绩,若当年参军,大概率无法完成学业,不排除没有毕业成绩的3人参军;其二,“女娃兵”是在1944年11月至12月自愿参军,若通过应征入伍,通常需3个月至6个月训练,而中国远征军于1945年5月结束任务回国,时间线难以衔接。

“她们是当时储备的后备力量,响应动员是出于爱国热忱,即使未上战场,但这份勇气仍值得铭记。”朱兴勇表示,即便如此,“女娃兵”群体的研究价值依然很大。“1944年抗战进入关键阶段,她们年龄小、又是女性,却能主动征得家长同意写下参军字据,这份突破年龄与性别的担当,本身就是地方抗战史中极具温度的篇章。”

对于后续工作,朱兴勇明确表示,“女娃兵”寻找不会止步。“只要有新线索,我们就会继续跟进,不仅是这13人,也不排除未来挖掘出更多未被记载的‘女娃兵’。”此外,资中县史志部门的抗战史研究范围还将扩展,包括本地远征军将士等群体的史料梳理,力求全面还原地方抗战图景。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让更多人知道,资中曾有这样一群青春少女,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她们的故事,既是对历史的补充,更是对当下的激励——让年轻一代明白,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平凡生活里的精神传承。”朱兴勇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