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舌尖上的科技创新,他们让四川火锅更红火丨关注省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25-09-04 22:44:17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

“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如果有,那就两顿。”一句火锅爱好者的口头禅,道出了消费者们对火锅的喜爱。近年来,四川火锅、老北京火锅、酸汤火锅、潮汕牛肉火锅……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火锅,逐渐从地方佳肴变为风靡全球的美食。

火锅风靡全球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助力。8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四川旅游学院牵头完成的“川味火锅底料工程化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获得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团队通过科学解析风味、创新核心技术、创制智能装备,推动火锅产业化、标准化,让四川火锅更红火。

挑战

一锅“走”天下,需要解决三大难题

海底捞、小龙坎、大龙燚……你一定对这些四川火锅“顶流”耳熟能详,作为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的“先锋”,它们让“四川味”飘香海外。

但在20多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四川火锅只是川菜品类中一个小众的赛道。”项目第一完成人,四川旅游学院副院长李想说,火锅独特的社交属性、广泛的适用场景,广受当地市民喜欢,但想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面临三大难题。

首先是标准化体系缺失。“四川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但不是所有麻辣口味,都能称之为四川火锅,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李想说,从菜品选择,到调味品开发,再到产品研发,各个环节步骤都可以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精细化的工作,需要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做支撑。“如果没有统一标准,会导致火锅品质不稳定,将限制火锅走出去。”

其次是风味机理不清。火锅底料是制作火锅的关键调味品,赋予了火锅独特的风味和口感,但对风味的理解,过去主要依赖于炒料师傅的经验,这也意味着不同师傅炒出来的火锅底料各不相同,哪怕是同一个师傅,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炒料也会有差异。

以牛油火锅的辣椒为例,其带来的辣味会呈现出前辣、中辣、后辣等时序层次,辣味滞留时间不一样,带来的风味也不一样。此外,辣椒如何和花椒、牛油、豆瓣等调料进行配比,才能炒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火锅底料,也是一个问题。

最后是高端智能装备匮乏。李想说,当时火锅加工非常传统,一口锅、一把铲、一个人实现生产,火锅底料生产企业多采取人工熬制的方式进行生产,不仅生产效率低,想要实现规模化量产难度也很大。

破题

量化风味、创新产品,麻辣锅里有了“新乾坤”

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李想和团队进行了10多年的探索。

“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逐渐解析出火锅底料麻、辣、鲜、香形成机制,并构建了‘风味数据库’”。李想说,他们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等智能感官,识别出四川火锅的麻度、辣度等关键风味,并构建分级模型、质量评价模型等,将主观感受拆分为可量化的参数,分析出风味构成的成分。“通过分析风味形成机理,让我们明白火锅为什么好吃,怎么配比才好吃。”

除量化风味外,李想和团队还攻克了Wurster导流纳米涂膜、牛油酯交换硬化技术等技术,避免了火锅底料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为高温、潮湿导致的风味流失、软塌、析油等。

“在高温、潮湿运输条件下,火锅底料吸湿率降低了一半以上,风味保存提高了近六成。”李想说,这样不仅有利于火锅推广,还让四川火锅和东南亚海鲜、澳洲牛肉等不同地域美食碰撞出新的火花,带来了全新味觉体验。

如何实现火锅底料制作高效化、智能化、精准化,也是团队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四川旅游学院联合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海科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汉市迈德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了川味火锅制备原料前处理智能设备、智能集成炒制设备等设备,建成了10多款产品生产线,大幅提升了火锅底料的生产效率。“光是炒制这个环节,效率就提升3倍多。”李想说。

近年来,火锅朝着健康化、个性化转型,也给李想和团队带来了新的课题。

“如果说过去我们主要聚焦规模化生产,未来将专注于个性化方面的突破。”李想注意到,经过多年发展,火锅市场已经从牛油火锅发展到卤味火锅、烧菜火锅等各类火锅百花齐放的情形,同时火锅也开始融入甜品、小吃、特调饮品等各种元素。“为此,我们要和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生物发酵等技术结合,一方面创新产品,推出更健康、口味更多元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探索炒料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让产业更智能化。”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