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成都观察 王翱
巡检机器人正在巡田、AI大脑为植物“问诊”、从田里摘下就能吃的玉米……这几天,第十一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下称“农博会”)正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现场,不仅有一批融合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的智慧农业装备集中亮相,还有一些看似普通的日常食品,也悄悄裹上了“科技范儿”。
机器人巡田 AI识果摘果
眼观八方,精准感知温湿度,更具备一颗强大的“智慧大脑”……在新都馆展厅,成都市新都绿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带来轮式与履带式两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它搭载高清摄像头、雷达和多种传感器,并通过我们部署在云端的AI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例如空气温湿度等,生成相应的农事建议,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支持。”该公司副总经理巫元庆介绍,“此次带来的履带式智能巡检机器人适应复杂地形作业,轮式智能巡检机器人则更适用于标准化园区场景。目前,这些机器人已在成都周边部分农业园区投入使用了。”
入驻温江农高创新中心的中农科控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携一款果蔬采摘机器人参展。“这款产品使用AI识别技术,不仅可以识别果子的成熟度,还可自动行走、连续24小时工作。”该公司总经理胡顺建按下果蔬采摘机器人的开关,只见其轻松避开绿色的果子,成功采摘下成熟的果子。
在中国农科院都市所展厅,一位工作人员身背一款造型独特的装置,来回走动进行演示,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好奇。这是该所人工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柑橘采摘外骨骼机器人”。据介绍,该装置内置液压助力系统,通电后可为使用者上肢提供有效支撑。“一般情况下,采摘一个小时就会觉得手臂酸痛,戴上这款装备,长时间操作也不容易感到疲劳和酸痛。”工作人员申超伟表示,目前该设备仍处于测试阶段,下一步团队将继续优化数据参数,并计划定点开展试用。
玉米现摘现吃 食材也有“科技范儿”
本次农博会现场,一些日常食品也悄悄裹上了“科技范儿”。
通过独特的脱硫工艺,减少大蒜异味的同时,实现大蒜素与咖啡豆的完美融合……
“好浓郁的玉米味!”在四川川农牛种业有限公司(下称“川农牛”)展位上,一位参展嘉宾品尝黑甜玉鲜榨玉米汁后点赞。这是川农牛与温江本地企业四川寇大香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品,也是成都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带来的成果转化成功案例。“这款玉米从田里摘下就能吃,口感香甜。” 川农牛副总监郭泓鋆介绍道。
云南的树番茄、平坝的灰鹅、丰都的土鸡……在新腾数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新腾数致”)展台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品琳琅满目。醇香厚实的卤鹅、嫩滑椒麻的麻辣鸡,吸引不少观众前来试吃。“我们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反向推动品种选育与培育,突出特色元素,并借助AI算法全面加速从选种育种到食品研发的各个环节。”新腾数致副总裁余恒介绍。
“以往新品研发需耗时半年至一年,如今从打样到上市仅需三天,科技赋能极大缩短了试错周期。”余恒以树番茄为例进一步说明,“以前,该产品产业链全年产值仅2000万元。通过科技赋能、产业推广,如今不仅上市山姆会员店,还为当地带来15亿至20亿元的年产值。”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