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没有一朵花,生来就会绽放。你是一束光,照耀着一路芬芳。”教师节前夕,四川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在成都举行,10位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登台领奖。
他们当中,有守护孩童启蒙时光的幼儿园园长,有坚守民族地区教育27年的老教师,有深耕中小学教学一线30多年的普通教师,有用爱叩开特殊儿童心扉的特教老师,还有在高校教学科研中不断突破、培育创新人才的教授。他们以教育家精神为笔,在巴蜀大地写下教育强国的动人篇章。
育人以爱,用岁月匠心雕刻成长
“聋生的心门并非紧闭,只是需要专属的钥匙。”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朱彬,29载坚守特教一线,日复一日破译听障孩子的“心语星辰”。学生小健因父母离异自我封闭,甚至有轻生倾向,朱彬数十次家访,用“表情—手势—行为”心理干预法,每天手语分享《丑小鸭》等成长故事,还让小健担任班级黑板报“美术总监”。3个月后,小健终于用手语说:“朱妈妈,我知道你一直都在。”如今,小健已成长为能独立生活的快递员。
甘孜州白玉县平均海拔超3500米,高寒缺氧挡不住教育者的脚步。27年前,王斌刚到白玉县中学校时,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全校仅百余名学生,藏文班孩子汉语基础薄弱。但他从孩子们眼中看到了“想走出大山”的渴望,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有更美好的未来!”他熬夜备课、听课复盘,创新分层教学——汉文班高效推进,藏文班放缓节奏、强化互动;任校长后,他建立“控辍保学”四级负责制,层层联动劝返学生。多年努力下,学校在校生从2013年的300余人,增至2025年的2300多人。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守的不仅是课堂,更是稚嫩的梦想。宣汉中学语文教师何武全,从不给学生贴“好生”“差生”标签。沉迷游戏的唐同学,经他数十次开导重拾斗志,最终考入清华大学;教师遗孤王同学因家庭变故自卑敏感,何武全帮他解决生活难题、修复亲情,助他走出阴霾。他还自创“分层突围教学法”,为基础薄弱学生定制攻坚题,30年来,60余名学生考入清北等顶尖高校。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朱红钧,把办公桌设在学生工作室中间,方便随时答疑。他提出“韧而不弃,锲而不舍”的团队精神,生病住院时,忍着术后剧痛趴在病床上帮学生改论文;见困难学生省吃俭用,他自掏腰包改善其伙食,还带领支部党员结对帮扶,用行动诠释“师者仁心”。
为推动教育均衡,绵阳市机关幼儿园园长冯萍的足迹遍布偏远地区:北川永昌幼儿园灾后重建,她全程参与规划与师资培训;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幼儿园,她蹲点手把手传授保教技能;阿坝州壤塘县、红原县的“一村一幼”点,她毫无保留分享管理经验与教学方法。十几年坚守,她在山区写下一段段温暖的帮扶故事。
求索创新,以师者之智挺膺担当
西南民族大学草地资源学院教授刘圆,致力于推动藏羌彝苗医药事业发展,让民族医药的根脉在新时代延续。2002年至今,她的调研足迹跨越10省(区),行程超100万公里,年均野外工作200多天,多次遭遇山体滑坡等险情。凭借这份坚持,她牵头创建全国首个中药学(彝药)本科专业,首创高原“草—药—灌”治沙模式,攻克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甘松培育技术,建立重楼种植行业规范,惠及10县23乡药农,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后,钙华景观严重受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禁用水泥、钢筋修复。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周立宏从古代糯米灰浆中汲取灵感,结合材料化学理论,创制“糯米灰浆—钙华土”生态固化材料,成功应用于九寨沟火花海钙华坝体修复。该方案入选世界遗产大会“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典型案例”,为世界自然遗产修复提供新路径。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任东,从“修车匠”成长为全国技能大赛冠军教师,始终秉持“拼到极致”的工匠精神。作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他构建“三维立体培养体系”,既练技能也育素养。学生刘耀木因训练失利想放弃,任东请世界技能大赛银牌得主杨文浩分享经历——文浩备赛中不顺,曾砸摔扳手,任东捡起扳手说,“扳手砸坏了我赔,但技术不能砸没了”。这番话不仅让刘耀木重拾信心,团队也连续三年斩获国家级竞赛奖牌。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副院长缪礼红深耕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她与团队编著《正常老年人照护》等3部教材,搭建国内高职院校首套老年护理教学资源库;建成集“居家护理—疾病照护—康复训练—安宁疗护”于一体的实训中心,如今成为“四川省老年护理培训基地”,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怎样让课堂像磁石般吸引孩子?”带着这个疑问,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副校长李婷梅坚持探索语文课教学创新。她以“素养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为核心,设计“鸢·缘”(探究风筝文化)、“花重锦官城”(挖掘成都花卉历史)等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究,在合作中激发灵感,在深度思考中锤炼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