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卢薇
近日,四川金融监管局牵头联合省委金融办、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印发《推动四川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从提升产品服务供给、构建特色服务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财金政策引导、加强组织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推动金融机构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0条措施的本质,是用‘政策协同’搭建起金融‘活水’流向科技‘高地’的桥梁。”四川省证券期货业协会研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陈雳表示,《若干措施》的目标,是既让科技企业“贷得到、贷得起”,也让金融机构“放得出、收得回”,最终助力四川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科技引领—产业壮大—金融获利”的正循环,为西部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四川样本”。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婧详细解读了《若干措施》亮点:
聚焦银行和保险机构主体责任,强化科技金融供给能力。《若干措施》首先从金融供给端入手,明确银行和保险机构的主体责任,要求加大科技型企业贷款和相关保险产品的覆盖面。这类措施有助于缓解科技企业因轻资产、缺抵押而面临的融资约束,在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创新活动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与风险分担支持。
强化人才与技术支撑,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要素。在金融要素供给之外,《若干措施》同步提出加强人才与技术等基础要素保障,强调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合作培养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提升从业人员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风险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提出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数据库,支持科技型企业信息互通、资源对接,改善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构建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人才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避免金融机构在科技创新支持中“单打独斗”,增强整体政策合力。
健全风控体系,提升科技金融生态安全性。《若干措施》同步关注到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与科技创新特征相匹配的风控体系,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探索多元化的风险识别与分担机制,例如结合企业专利质量、研发能力等要素改进贷前审查,同时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控,做实贷后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形成科技金融长效激励机制。《若干措施》还提出要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形成科技金融发展的长效激励与风险分担机制。文件明确提出,财政部门可通过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积极性,缓解其在业务拓展中的风险顾虑。此类措施的核心并非直接“补钱”,而是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愿意、敢于、善于服务科技创新主体,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