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秋高气爽,蓝天如洗。9月11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9月10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达203天,同比增加13天,PM2.5浓度30.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2%,看雪山天数60天,已超过2022年全年看雪山总天数。
“成都蓝”为何越来越多,“成都气”为何越来越净?四川在线记者解码几个关键词,带你了解成都市民的“蓝天幸福”。
精准精细
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 开展多部门联合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硬仗。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3年全年132个优良天,到2019年后稳定在290个优良天左右,“蓝天保卫战”从精细处精准发力。
梳理今年的时间线:年初,成都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针对工业企业、施工工地、餐饮企业、机动车尾气等重要污染源开展专项巡查,累计发现并整改工业企业问题109个,移除25个绿标工地,查处涉扬尘、油烟污染等违法行为570余件,督促整改或依法关停机动车尾气维修治理企业140家,推动1—3月全市PM2.5浓度同比降低10.2%,实现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门红”。
4-5月,成都市PM2.5浓度出现反弹。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立即联合有关市级部门开展“0.1微克攻坚行动”,打响“PM2.5阻击战”,针对扬尘污染,联合市住建局和市城管委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工地扬尘防治和道路清扫除尘;开展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百日攻坚,依法查处油烟污染违规行为;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人工路检路查,严格处罚超标排放车辆,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8月,再次实现单月及年度累计PM2.5浓度同比下降。
智慧科技
开展 “人防+技防” 智慧手段排查问题占比超过35%
成都街头,穿行着一辆特别的汽车——VOCs走航监测车。它能够实时监测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精准溯源,锁定污染源头。今年以来,该检测车已累计走航425次,发现VOCs高值点位达155个,行驶路程超7万公里,相当于驾车从成都到北京往返约19次。
道路积尘走航车、高空视频监控、智慧工地系统、AI数据分析和无人机巡查……一系列“黑科技”组成了成都大气污染防治的“天罗地网”。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通过“线上+线下”手段,累计发现涉气问题4665个,其中,线上智慧科技手段发现问题数量占比超过35%。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人防+技防”,成都实现对污染源的精准定位和动态监测,提升了治理效能,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服务升级
多元举措推动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成都正积极探索将环保从“约束”转变为“引领”,走出一条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道路。
总量指标调剂机制优化区域环境资源配置。今年6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指导温江区与青白江区签订全省首份总量指标批量互换协议,实现了区域环境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五个服务”理念深入实践。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搭建了“优园惠企会客厅”,听取并采纳企业意见,优化污染源清单填报系统功能,实现一键生成“一厂一策”,惠及8000余家企业,为每家企业节约成本2-5万元。
绩效引领带动产业升级。通过开展环保绩效评级,成都已培育A级、B级和引领性企业325家,数量占全省的40.2%。针对成都市尚无沥青混合料搅拌站企业获评环保绩效B级企业的实际,该局相继开展政策宣讲、对标学习、精准帮扶等系列工作,对评级意愿强烈的8家企业开展“一对一”上门帮扶指导,帮助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等级,享受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政策红利。
此外,该局帮助指导全市环保标杆企业的18个污染治理项目申报大气污染防治中央资金,总投资4.2亿元,申报补助金额7000余万元,让企业不仅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更赢得了发展先机。
从2013年全年132个优良天到2024年全年285个优良天,再到今年提前13天跨过200个优良天的门槛,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让蓝天、白云、雪山成为这座城市的常驻风景。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