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杜杰
机械收割、称重装车后,经过十几分钟车程,还冒着湿气的稻谷就被运到了粮食烘干中心,经卸粮坑进入全自动粮食烘干机下料口,又经过10多个小时的“祛湿”,干爽饱满的谷粒便能归仓或走向市场……这样的场景,从今年8月初开始,每天都在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东岳村的粮食烘干中心里上演。
“现在家门口就能烘干,又快又省钱。”9月11日临近中午,东岳村种粮大户陈勇又陆续往粮食烘干中心拉了20吨新收的湿谷子,种了300亩水稻的他,今年产量又有100多吨。不同于往年要把湿谷子拉到重庆去烘干又再拉回来,今年陈勇一不担心天气问题晒不干,二不用再多贴运费两地折腾。
“运到重庆去烘干,运输成本一来一回每吨要100元,100吨算下来就是1万元的成本。”陈勇笑着说自己终于赶上趟了。
让陈勇赶上趟的正是东岳村今年8月初建成投用的粮食烘干中心,其建设面积为400平方米,拥有2套烘干设备和2座500吨储粮仓,能实现年粮食烘干能力5000吨,可覆盖百和镇近六成的粮食主产区,面积能达8000亩。
“现在能在本地实现粮食烘干,公司一年能够节约10万元的成本,其中光运输成本就占70%。”粮食烘干中心运营方,泸州市金粮源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先林表示,粮食烘干中心未投用之前,他们公司只能将水稻拉到重庆永川处理,如今随着粮食烘干中心建成投用,通过智能化设备快速干燥粮食,能够避免天气问题导致粮食发霉变质,从而提升粮食储存安全性。
“粮食烘干中心旁边,我们还建起了秸秆综合利用中心,两个中心占地1300多平方米,是泸县首个集粮食烘干与秸秆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百和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李以平介绍,项目整体投入600万元,既解决种植户粮食晾晒要“看天”的难题,同时也将推进镇上粮食收储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收割、仓储。
村上建厂背后有何深意?
记者了解到,泸州正联合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共建10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产业集群。作为建设核心区之一的百和镇,有6个村与永川区接壤,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2.7万亩、高粱种植面积1.2万亩,百和镇以打造“巴蜀鱼米之乡”为总抓手,以现代科技手段赋能传统产业发展,除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外,百和镇的科技大棚、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目前也已建成,正在完善和调试设备。
作为泸县的招商引资企业,张先林的公司2022年便落户百和镇。他和镇上也做好了下一步谋划:在科技大棚里,通过自动化水温调节系统,种反季节蔬菜水果和培育稻苗、虾苗;还要在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里装上“智慧农业”的大脑,运用现代科技,在这片鱼米之乡拓展出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