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25岁”的绵阳科技城累计获得各类科学技术奖励超200项丨市州观察

发布时间:2025-09-12 20:31:21

四川在线记者 任紫鑫

“绵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全国城市前列,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15位,获评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此次九三阅兵亮相的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四足机器狼等尖端装备,均有“绵阳身影”。”9月5日,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绵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科技城建设成果。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正值建设25周年。在科技城建设进程中,绵阳全力保障国防建设,同时深入推进院地协同,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探索建立绵阳市与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双向奔赴、相互赋能”工作机制,推动院地携手共建、协同创新。

截至目前,绵阳已建成全国首家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全市国省级创新平台超260个,累计获得国家各类科学技术奖励超200项。

不仅如此,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绵阳还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强与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获批建设“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与成都共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在推动联合创新方面,绵阳支持科研院所、企业、高校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抗磁深低温温度传感器”等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面世,玖谊源医用回旋加速器、中电科九所宽频带同轴探针等一批“绵阳造”产品实现国产替代。

为了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不被“锁在抽屉”,绵阳还瞄准创新前沿成果转化推出系统谋划,如开展“院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探索“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模式等,推动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当下,绵阳全面构建起重点产业建圈强链“587”产业体系,其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新赛道均达两位数增长。“我们正积极探索,形成前端科研院所创新策源、中端专业机构成果转化、后端‘创投+基金’资本赋能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加速将绵阳科技‘富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负责人表示。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