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严佳敏
高考的紧张氛围落幕,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已然到来,大一萌新们,新学期的感受如何?这趟全新的旅程有没有带给你惊喜?
近期,由省教育厅指导,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和川观新闻共同打造的四川省学生心理咨询树洞云平台收到不少大一萌新的留言。有的同学说在学校吃不好睡不好,特别想回家,也有同学面对全新的专业知识感觉力不从心,或者难以和室友、同学处好关系。
9月11日,川观新闻“萌新破‘惑’心理指南:大一新生学业、社交与情绪适应全攻略”心理树洞专家直播陪大一新生和家长们聊聊开学这些事儿。本期直播邀请到电子科技大学心理中心副教授李谷静和乐山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霞,手把手教大一新生破解新生活适应难题,送上这份超实用的“萌新适应全攻略”。
从“蜜月期”到“焦虑期”
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过程
“从紧张的高考备考阶段到大学,大部分学生会有一些适应上的小困难,包括环境转换、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徐霞介绍,适应期内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低落、交流意愿下降、行动积极性降低等情况。
徐霞解释,大学相对自由,需要自主规划生活与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这种没有过渡期的变化会让新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
“另外,新生也面对自我身份重构的关键期,需要通过‘自我能力确认’‘角色转变’‘自我社交构建’等多个维度去建构一个新自我,这是一个充满探索和不确定的过程。”李谷静补充道。
“新生入学后一般会先度过一个‘蜜月期’,这个阶段的兴奋往往会冲淡或掩盖对新环境的焦虑。”李谷静表示,入学后的前一至两周,大部分学生因新环境的刺激,和进入大学的成就感,会比较兴奋,广泛探索环境和人际。军训高强度的集体生活模式将最早促发新生适应的一些议题,如环境适应、人际相处、自我照顾等。10月份以后,问题将会真正显露出来。因此,国庆假期是家长观察孩子适应情况的窗口期,建议家长利用假期多了解孩子的情况,评估其适应水平,根据情况提供支持。
需要适应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
当新生在面临“环境转换”“角色转变”“社交适应”等多种困扰,家长们也不免受到影响。针对这些情况,两位专家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一起动起来。
给大一新生的攻略:
1、积极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进入新阶段,适应新环境是必经之路,允许自己有短期的不安与焦虑。
2、独立规划目标,发展自理能力。
大学是独立生活的起点,需要逐渐摆脱依赖,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首先就要学习基本的家务、生活技能,学会自我照顾。
3、全面认识自己,建立合理期待。
大学是一个“多元发展的舞台”,不必用单一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全面衡量自身的兴趣、能力和优势并排序,有选择地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4、学会求同存异,建立人际联结。
大学集体生活需要处理好室友、同学、社团成员、教师以及恋爱对象等多种复杂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允许自己试错调整、减少内耗,其次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个体差异,学会包容和理解,同时把握好人际交往边界,建立人际“护城河”。
具体而言,可以先处理好和室友的人际关系,关键是牢记寝室是公共场所,需遵守集体生活公约。然后在学习、社团、事务沟通中尝试和合适的人进一步接触,深入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给家长们的攻略:
1、挖掘自我价值,克服分离焦虑。
逐渐减少投注在孩子身上过多的注意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充实生活,给孩子树立积极正向榜样。
2、尊重孩子自主,避免越界包办。
由于分离相对比较突然,再加上大部分家长处于逐渐老去的阶段,家长们可能存在焦虑情绪。要相信已经18岁的孩子能相对独立地面对生活,家长可提供建议,给孩子机会去“试错”。
3、提供信息支持,做好心灵支持。
和孩子商量通话、交流的频率以及时间、时长,以和成年人交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同时适度调整沟通的内容,加入一些为人处世、感情交往等内容,并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和引导者,而非问题的直接解决者。
4、关注心身健康,避免批评指责。
留意孩子的情绪状态、行为变化、卫生状况、睡眠饮食等,多倾听少批判,如果发现孩子状况不对,需要高度警觉,及时寻求专家的帮助。
开学9周左右是孩子行为模式分化初期,大二下学期分化会进一步明确,并保持相对稳定,极小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出现更明显的心理行为症状和社会功能损伤。因此,可以集中在大一上学期观察孩子的适应情况,及时干预。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