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9月11日上午,走进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暖心驿站,一阵浓郁的烘烤香扑面而来——“智慧妈妈”项目负责人陈梦屏,正端着一盘刚出炉的药膳月饼走来。这款月饼最近人气很高,成了“智慧妈妈团”的“爆单王”。
今年6月,吉福社区入选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吉福社区研发“智慧妈妈”“共享奶奶”等30余个特色服务项目,在养老、托幼、就业等社区生活方方面面,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特色项目激活志愿服务活力
药膳月饼、手作蛋烘糕、古法酸梅原浆……当日现做的美食刚在社区群发起接龙,陈梦屏的手机就接连弹出订购消息,短短几分钟便被社区居民一抢而空。
“智慧妈妈团”于2019年成立。当时,陈梦屏和另外几位全职妈妈向吉福社区党委书记李含荣表达了“想为社区做点啥”的心愿。她们懂烹饪、善照料,李含荣敏锐捕捉到这群妈妈身上蕴藏的生活智慧,“智慧妈妈”名字由此而来。
“志愿服务都是点滴小事,举手之劳。”陈梦屏说。妈妈们常带着刚熬好的热汤、蒸好的软糕走进社区,给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餐食,为孩子们准备热气腾腾的放学餐。
为了让妈妈们的优势“专业化”,社区引进饮食搭配、营养健康等系列专业培训课程。如今,已有20多位妈妈考取营养师资格证,还有不少妈妈带着学到的技能走上工作岗位。
从最初的5人小组发展到如今420余人的团队,“智慧妈妈团”创造了多个品牌项目:“生命早期1000天”关注孕产妇和婴幼儿营养健康;“一碗汤的关怀”为社区老人送温暖;现在还将服务范围拓展到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
同期成长的还有“共享奶奶”。“共享奶奶”发起人之一张惠英回忆,最初不过是出于一份朴素的邻里情,帮忙不过来的家庭临时照看孩子。随着奶奶队伍发展为正式项目,志愿服务也从“接娃娃”到“陪娃娃”升级,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剪纸、玩魔方;团队也从最初3人发展到近30名核心成员,平均年龄67岁,最高年龄86岁。
志愿服务在这里是温暖的“双向奔赴”:当共享奶奶生病,孩子和家长上门看望;有奶奶摔伤,其他成员轮流照顾;奶奶们为需要帮助的小朋友织毛衣,家长主动捐赠毛线……“最初是想帮别人,没想到收获最多的是自己。”71岁的“共享奶奶”诸泽云说。
目前,社区已培育30多个服务项目、36支自组织,居民志愿服务参与比例达60%。
以志愿服务撬动“共建共享”
吉福社区有汉族、藏族、羌族、回族、苗族、土家族等29个民族。其中,常住和流动少数民族人口2300余人,占总人口10%以上。
“在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里,如何让志愿服务真正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是社区长期以来探索破解的核心课题。”在李含荣看来,只有多元参与多方融合,推动群众从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主理人”,才能真正实现社区治理共建共享。
藏族唐卡画师拉孟的故事最能体现这种转变。曾经,拉孟在小区内教授学生画唐卡被居民投诉。社区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拉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代表性传承人,长期免费教授培养困境学生,其中不少是孤儿。
社区通过讲述“40个孩子和1个爹”的公益故事,消除了误解,还为拉孟创建“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民族文化之家”,成为辖区各族群众相互交流平台。
如今,拉孟时常参与社区纠纷调解。“同样的事情我们去说可能不行,但拉孟老师去说就管用,因为他懂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李含荣说,前段时间有一次社区纠纷,处理两周未果,拉孟出马两天就化解了。
以“民族文化之家”为载体,社区挖掘少数民族志愿者,成立了少数民族调解、法治宣传等4支少数民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邻里关怀、帮扶助残、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
“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占比显著提升,有了主动共建家园的热情。”李含荣说,大家从不愿参与到选择参与,再到主动参与,更多人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提供者。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