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宁蕖
“志玛老师,今天我新学会一首歌,我唱给你听......”
“老师,长大之后我也想和你一样,干一些能帮助别人的工作。”
9月13日,巴塘县一间教室里,冈拉梅朵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第二课堂”公益项目的兴趣班一下课,志愿者扎西志玛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
“这就是我这份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了。”忙活完手上的工作,扎西志玛告诉四川在线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冈拉梅朵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我从小在巴塘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
不久前,巴塘县冈拉梅朵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得知这一消息,扎西志玛心中无比自豪,“公益这条路,我还会继续走下去。”
冈拉梅朵在藏语中是“雪莲花”之意。成立至今十四年来,“冈拉梅朵”从一个小小的公益火种,发展成为覆盖多领域、跨越多地区的公益力量。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公益火种跨越山海
十四年前,“冈拉梅朵”由巴塘人张舒凤创办。“当时我正在上大学,回巴塘支教的过程中,看到很多困境儿童需要帮助,就决定投身公益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如今,星星之火已汇聚成了更加强大的力量。
在雅江县一间小餐馆里,老板小伟(化名)正热情地招呼着就餐的食客。
十年前,他因重度脊柱侧弯蜷缩在病榻,病痛的折磨让他看不到希望。2014年,“冈拉梅朵”的志愿者筹措经费,将他送往北京成功手术。康复后,小伟返乡创业,在这方烟火气里安顿了下来。日子稳了,那个火种也在心中渐渐燃起,他将挣到的钱回馈到“冈拉梅朵”平台,让曾经托举他的力量,继续流淌。
来自成都的陶子,很早就参与了“冈拉梅朵”的助学、助医工作。这些经历,让她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帮助别人的同时,我自身也在成长。”陶子告诉四川在线记者,十多年来,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自己的干劲儿也更足了。
来自山东的子民,最初是在网上与“冈拉梅朵”结缘。他的公司团队在北京,多次参与“冈拉梅朵”公益项目后,他被团队中志愿者团结一心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这种跨越山海的力量,让我们从微不足道的个体汇聚成力量强大的巨人!”他感慨。
自成立以来,冈拉梅朵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已策划并实施了100多个公益项目,累计筹集近800万元物资,帮助了超过1万名困难群众。目前团队已有52名专职成员与150名长期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布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从扶贫助困到助力乡村振兴
拓展公益版图
前不久,青年艺术家笔太和阿卓联合巴塘民间手艺人次绒拉姆共同设计制作的梭织挂毯在冰岛纺织中心进行了展览。
“这是我们‘青年艺术家赋能乡村振兴共创支持计划’的第二场展览了。”阿卓告诉四川在线记者,第一场展览在伦敦举办,接下来,她还会带着展品,到拉萨等地进行展览。
2024年,冈拉梅朵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启动了“青年艺术家赋能乡村振兴共创支持计划”。“这个计划的初衷,是通过青年艺术家的介入与赋能,推动乡村民间艺术可持续传承。”阿卓介绍道,计划搭建了“青年艺术家+乡村手艺人+家庭民艺工坊”的共创机制,通过开展联合创作、文化交流和产品孵化,做到了既拓展青年艺术家的社会实践与乡土表达空间,又提升乡村技艺人的市场价值与自我发展能力。
十多年来,冈拉梅朵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推出了多个实效显著的公益项目:“免费车票”项目,已为2370名家住在偏远山区的中学生提供回乡返校路费支持;“第二课堂”乡村支教项目,已组织16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山区孩子提供课外辅导和素质拓展,受益学生已超过1200人次;“伙伴计划”项目,为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学业支持和兴趣培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近年来,“冈拉梅朵”着力让公益版图向着助力乡村振兴方向延展。
“我们接下来还将进行‘老屋焕新’计划,将以‘保护性改造+社区共建’为核心,为城市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方案。”阿卓表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传统的扶贫助困到助力乡村振兴,这个燃于雪域高原的星星之火,正在照亮更广阔的世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