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婷
省委把“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列为要深入研究的“十五五”发展重大问题之一。未来五年,四川如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在9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这个话题引起省政协常委们热烈讨论。
讨论中,一组数据被反复提及:2024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12位;四川技术合同成交额2607亿元,明显低于江苏(5000亿元)、湖北(5500亿元)、湖南(4800亿元);截至今年7月,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为浙江的1/3,瞪羚企业增速较安徽慢12%;我省早期科技成果融资覆盖率仅10%。这个重大问题里蕴藏着巨大发展空间。
“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长周期、风险不确定等特点,长期面临信贷供给不充分、融资渠道单一、耐心资本支撑不足等难题,制约了我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常委们不约而同地指出。
“要畅通金融要素活水,精准滴灌企业需求。”省政协常委、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吴涛建议,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探索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对投入大、见效慢的关键核心基础研究项目在取得阶段性成就或实现重大突破时给予资金补贴。“可以建立银行、投资基金、担保、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信息库,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民革四川省委会建议,着力解决创投基金“募投管退”等问题。一是打破企业年金、养老金投创政策障碍,推动长线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二是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流程,健全区域股权市场份额转让制度,拓展多元退出路径;三是通过信贷、税收优惠,支持民企参与风投,鼓励高校与创投机构合作设立成果转化基金。
“银行缺乏针对科技企业系统性、可信度高的信用评估模型和评级标准,对其真实状况‘认不准’、未来发展‘没预期’,最终‘不敢贷’。”基于上述分析,省政协常委、泸州市政协副主席刘旭晴提出,创新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改变以企业财务数据为主的授信评级方式,转向更加关注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技术流”授信评级,从企业的专利数量、技术含量、技术转化效率等多个维度,对科技型企业开展综合评估授信,提高企业的贷款获得率。
如何破解创新与产业“两张皮”问题?省政协常委、绵阳市政协主席李亚莲提出,严格落实《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借鉴江苏“研发投入补偿+成果收益反哺”长效机制,对合作满3年且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的团队,从项目新增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持续奖励,通过利益绑定强化协同动力。
如何精准赋能企业创新?省政协常委、四川普林财税管理集团董事长岳凡宋建议,针对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经营主体研发需求迫切的特点,重点推行以结果和实际投入为导向的研发投入后补助机制,对企业先行投入的研发费用与成果给予事后财政奖励,引导其扩大研发。同时,配套建立“免申即享”兑现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与自动核验,确保惠企政策快速兑现、直达快享,切实提升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与满意度。
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建清则建议,完善国有创投基金考核,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模式,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可联合央企、险资组建‘四川未来产业母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策略,重点布局硬科技领域,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保险补贴政策支持力度。”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