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垃圾分类要记牢,回收利用价值添,农药瓶子别乱扔,集中回收防污染……”
9月16日,伴随着清脆的金钱板声,南充市蓬安县新园乡宽敞沟村的“绿手环”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在人群中,“翠冠梨”种植大户张德勇再一次出现在活动现场,村上每次举办的“绿手环”志愿服务活动,他几乎从未缺席。
同一天,来自全省21个市(州)生态环境系统的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南充,观摩学习“绿手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模式,他们边看边记,直言“这套模式既解痛点又有温度”。“绿手环”为何引得全省观摩学习?记者深入了解。
看成效:梨农尝甜头,主动加入“绿手环”
年过五旬的张德勇为何总抢着参加“绿手环”志愿服务?答案藏在他那片100多亩的翠冠梨园里,正是这片果园的“翻身仗”,让他打心底里认同了“绿手环”,也成了志愿服务积极的参与者。
“以前的梨,别说卖高价,能脱手就不错了!”回忆起过去,张德勇连连摆手。那会儿他种梨全凭“老经验”,化肥农药的使用不科学,导致结出的果子形状不美,口感不统一,只能以不到3元一斤的价格售卖。“一年忙到头,除去农药化肥的成本,落不下多少个钱。”
转机,是“绿手环”志愿服务带来的“及时雨”。农业科技志愿者跟着“绿手环”走进村,不仅带来了“减药减肥、增施有机肥”的生态种植方案,还教大家用物理办法防治病虫害。
“现在精品果的产量大幅提高,能卖到6块一斤!”张德勇笑着说,他回家按照专家的方法优化种植方式,化肥减量、换成腐熟的有机肥,杂草不喷除草剂,让家禽“消化”杂草,粪便还能给果树当天然肥料,一举两得,“这‘生态账’算下来,比啥都值!”
也正是这片梨园的蜕变,让张德勇彻底成了“绿手环”的“铁杆粉丝”。“专家是‘绿手环’请来的,技术是‘绿手环’送上门的,连村里的环境改善、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是‘绿手环’带起来的。”如今的他,不仅自己跟着专家学技术、守生态,还主动加入“绿手环”志愿服务队。
“光说‘环保重要’没用,得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宽敞沟村第一书记张果林介绍,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最美庭院户评选,一次守护家乡河等活动,还会结合农时农事,协调开展环保金钱板、坝坝会以及绿色种养技术培训,并长期开展“变废为宝”废弃农资包装的分类回收,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种养技术,这些活动也与“积分超市”挂钩,参与相关活动即可获得积分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这也提升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探原因:三级阵地、三支队伍破乡村环保难题
宽敞沟村的田埂上,专家志愿者指导着村民农业技术;村活动室里,“绿苗积分”兑换处排着队,这样热闹的生态志愿服务场景,正是“绿手环”扎根乡村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省首支专门面向农村群众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绿手环”通过创新“政府引导+村民自治”模式,把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成功转化为全民参与实践。
究其根本,“绿手环”解决的是乡村环保志愿服务哪里做、谁来做、怎么做的难点。
“‘绿手环’的核心是搭好‘县—乡—村’三级阵地的‘骨架’。”南充市蓬安生态环境局局长任红东介绍,县一级负责制度规范、统一形象、活动组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驿站”,统筹负责本乡镇志愿活动的日常开展、管理监督、经费保障等;村社活动室建“源点”,带动群众开展环保活动,解决环境问题投诉,发放“绿苗积分”等。
“谁来做” 的问题,“绿手环” 用 “三支队伍” 给出答案。当地组织了三支队伍,即机关志愿者、专家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环保、农业、文旅等部门组成的机关志愿者,结合职能送政策送技术,高校、农科院的专家志愿者结对帮扶,解决产业生态难题,而社会力量则是动员返乡大学生、老党员及爱心人士组建社会志愿队,成了走村入户的 “环保宣传员”。
至于“怎么做”,“绿手环”通过“党建引领、积分激励、监督反馈”机制,让参与者有了 “甜头”。河舒镇驿站源点志愿者陆刚介绍,除了积分兑换物资,群众还可以反映环境问题,小问题3天内村里解决,大问题报县中心统筹处理,“有激励、有回应,大家才愿意跟着干。”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前尽管生态文明理论已在农村宣传普及,仍面临点多面广、基础薄弱、材料针对性不足等局限,而“绿手环”的探索,正是以志愿服务为桥梁,把“要农民参与”转化为“农民要参与”,让生态文明意识从“入耳”到“入心”。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