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杜杰
9月16日晚上7点过,夜色降临,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保安村玉灯坪上的猕猴桃种植园里,一盏盏红蓝光谱补光灯渐次亮起,山风拂过,藤条上的猕猴桃享用着这夜里的“加餐”。
藤条下,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踩着松软的土质,种植园负责人杨刚和工人们一起,借着灯光选果、摘果。
眼下,这片种植园正迎来丰收季,同样是50亩的种植面积,相较于往年,今年却增产了接近30%,但杨刚没时间发朋友圈宣传。“采摘都搞不赢,订单都堆起了。”
玉灯坪上,藏着怎样的增产秘诀?杨刚笑着指向补光灯。“在四川种猕猴桃,盆地多雨、光照不足是个难题。”提着满满一篮猕猴桃,杨刚从果林里钻了出来,裤腿上沾满了泥巴,“果子见不到光,就长不大、甜度跟不上,产量也就差点意思。”
“缺啥就补啥。”2011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的杨刚,没有停止过学习。在新西兰考察时,见到过当地人给番茄补光,他琢磨着能不能也借鉴一下。
玉灯坪上的补光试验,开始于去年春天。杨刚拿出半亩猕猴桃做测试,一共用了6组灯,从日落到次日日出,满足每天10个小时的补光,以此来匹配猕猴桃夜间的养分积累节奏。
“选择颜色、调整比例、设置时长都有讲究,前前后后改进了十几次。”杨刚说,根据当地红心猕猴桃的生长特性,最终选定红蓝光谱补光灯——该光谱更贴近猕猴桃光合作用所需波段,既能有效补光,又能避免灼伤果实。
“这就好比给猕猴桃‘加餐’。”杨刚说,到了去年9月收成时,对比结果就明显了:“加餐”的这半亩猕猴桃,一个的重量至少能长到150克至180克,超过200克的不在少数;而没有“加餐”的猕猴桃,一个的重量就在130克至150克之间。 “不仅个头大了,糖度也有所提高,口感更甜润。”
尝到甜头的杨刚,按照去年试验的方法,在今年春天引进了600组红蓝光谱补光灯,补光面积覆盖25亩猕猴桃种植区。“没有全覆盖补光,也是有讲究的。”杨刚说,作物也需要“轮休”,明年再换另外25亩猕猴桃补光。
休息间隙,杨刚算了一笔账:今年亩产至少增加了上千斤,刨去电费等生产成本,产值增加了十余万元。
航拍下,夜色中的玉灯坪,被红蓝光点亮。这片灯光果园,今年已经吸引了全国25家企业及周边农户前来学习取经。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