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德阳观察 周玉琴
“随着‘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其2.0版机型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明年将进入大家的视野。”9月17日下午,在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先进核电装备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会议”上,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庄河一期(华龙一号)总设计师杨敏,分享了华龙一号2.0在技术需求与创新方向上的最新进展。
作为最复杂的能源系统之一,核电装备产业链条长、技术门槛高,涉及多学科、跨专业的深度融合与产学研用的强力协同。“华龙一号”正是设计研发、装备制造与供应链企业紧密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为进一步推动核电装备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本次会议聚焦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及协同创新生态构建等议题,汇聚国内外产业链专家与企业代表,展开深度交流。
中国核电发展中心处长曹亚丽介绍,核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清洁可调度基荷电源。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能容量将实现两倍增长,发电量有望突破11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在运、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共112台,总装机容量达1.25亿千瓦,规模居世界首位,核电技术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三代核电首堆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已形成年产10台(套)核电主设备的能力,新建项目国产化率超过90%。
我国核电产业实现了从关键材料突破到核心设备国产化、从大型堆落地到小型堆与快堆等先进技术研发的跨越,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协作,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然而,与国际最高水平相比,国内产业在原始创新、基础工艺、高端软件开发、协同效率及国际化经营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协同创新是应对挑战、赢得未来的关键路径。”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晖球表示,应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聚焦新一代核电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化运维和核能综合利用,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工程师、工程设备所所长周全分享了“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的实践——作为我国核电领域首个以强化产业链协同为目标的组织,该联盟已吸纳145家成员单位,通过“战略协议+任务合同”模式,签署157项专项攻关与合作配套协议,有效推动创新链、金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备采购与成套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亮指出,“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将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加强协同创新不仅要立足国内,更需放眼全球。曹亚丽表示,应充分发挥核电“走出去”协调机制的功能,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的基础上,与各国企业及机构深化在先进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标准制定、供应链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核电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