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9月20日早上6点半,晨光熹微,家住成都市锦江区的视障跑者刘京川带上自己的盲杖和背包出了门,他要乘坐地铁去四川大学华西校区风雨操场,和成都“黑暗跑团”的视障伙伴们一起晨跑。
从刚开始500米不到就气喘吁吁,到现在抬脚就能跑10公里,和“黑暗跑团”共跑的9年里,刘京川不仅减重了30多斤,更找到了失明后与外界形成连接的一根线。
黑暗中打开向世界奔跑的门
6点50分,成都地铁1号线华西坝站C出口,“黑暗跑团”的工作人员孙佳贝和几位志愿者不时看向出站闸机,前一天她们确定了参加例跑的视障跑者和陪跑志愿者名单,约定在这里进行签到,“稍远一些的视障跑者一般都会选择坐地铁,很方便,地铁工作人员会一直送到出口。”孙佳贝说。
2016年“黑暗跑团”成立,至今已有9年,视障成员达150余人,每周六例行开展活动都有约30人参加,至今已有万余人次参与。志愿者更多,目前已达到上千人。“黑暗跑团”定期在华西坝进行例跑已有五年多,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视障跑者加入其中,成都地铁1号线华西坝站先后有30余名工作人员,专程为他们提供接送服务。
当天的签到持续到7点10分,“出发啦。”孙佳贝招呼大伙拉起盲杖,在志愿者的陪同下,说说笑笑地朝跑步点走去。
换上橘色跑服,做好热身,刘京川从背包里拿出一条半米长的橘色绳子,他牵着这头,另一头递给了和他搭档的陪跑志愿者吴玉婷。这也是视障跑者熟悉的跑步方式,有志愿者拉着绳,陪伴他们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何时转弯,何时避开障碍,全靠这一根小绳来提示。
跑步过程中,志愿者还会时不时和视障跑者聊聊天。今年47岁的赵宴庆在13岁时因视网膜脱落造成双目失明,“那时候心情非常低落,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不想出门,更不想和别人接触。”后来赵宴庆自学了盲人按摩,在狭窄的按摩间里度过四季,“直到朋友介绍我参加‘黑暗跑团’,刚开始我不太愿意,怕自己被嫌弃,后来和搭档跑了几次,发现大家很热情很友善,我才愿意走出屋子。”赵宴庆说,跑步这些年,他和不同的搭档跑步聊天,自己慢慢打开了心里的结,原本体弱的他有了更强大的体质。
也不是所有成员都能一口气跑十多公里,刚加入的成员只能快走或者跑上一两圈,今年74岁的志愿者冯双凤专门陪伴这样的新成员,“我这里是‘新手训练营’,走得多了他们就能慢慢跑起来,慢慢跑得更快更远。”冯双凤笑说。
“每一位残疾人都有一段不幸的人生经历,但体育运动使他们中的许多人走出自卑和消沉,打破封闭和隔阂,成就了完全不同的自我。”四川省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成都全市残联系统已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225场,残疾人参与达6600余人,体育运动带给残疾人非同寻常的人生意义。
手中的绳让他们双向奔赴
在“黑暗跑团”,每一位视障跑者都有一位搭档,他们穿的衣服上印着一个统一的名字:“陪跑”。
在很多场景中,“陪跑”意味着一同入选,但并未获得成功。但“黑暗跑团”的志愿者们对这个名字有另一种解读。“陪跑并非陪伴,也不是衬托,而是同行。”志愿者吴玉婷告诉记者两个令她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刚加入跑团,我和一位视障跑者一起搭档,跑道上一个小小的凸起,差点让她摔倒。”吴玉婷说,自己当时懊恼极了,一路上都在自责,搭档似乎感觉到了她的情绪,结束后安慰她,“她说如果不是我陪着,她肯定跑不了,再说平时走路她可能也要摔跤的。他们太善良了。”
不久前,成都的桂花开了,吴玉婷和搭档跑步时,搭档突然说:“桂花好香啊,感觉太阳也出来了,晒在身上暖暖的,又香又暖,今天跑步太幸福了。”吴玉婷感动得差点落泪,“很多细节我们都太习以为常了,他们虽然看不见,但却能用心地感受外界的一点一滴。”
同行,已经是“黑暗跑团”成员们的一种习惯。“我常常被我的搭档鼓舞,如果不是和他们约定好,我可能没法坚持在周末早起锻炼,也不会在遇到困难时像现在这么坚韧。”已在跑团做了2年陪跑志愿者的张燕说。
例跑在9点钟结束,阳光照在一张张流着汗的脸上,视障跑者们拿起盲杖,轻快地向前敲击着地面,大家笑着告别,“下周不见不散。”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