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合作社粮食产量将突破7000吨,这位“90后”新农人AI种植有啥“种田经” ?丨直击秋收·天府粮仓装新粮①

发布时间:2025-09-25 11:05:41

李菲菲 四川在线记者 华小峰

9月20日一早,在成都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辆刚从地里满载而归的稻谷运输车正在紧张卸货。坝场上,金黄色的稻谷已堆成一座小山。

“最近下雨比较多,给秋收带来了很大压力。”说话的是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王伶俐,一位名副其实的“90后”新农人。这些天,她反复查看天气预报,只盼天气放晴,好调度农机抢收水稻。

尽管年纪轻,她却“管得多”——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崇州与双流两地拥有7200余亩流转土地,预计10月初稻谷全部完成收割。此前测产结果显示,今年合作社水稻加上此前的小麦,两季总产量有望突破7000吨。对于这个数据,王伶俐很满意:“说明我们的智慧农业路子走对了!”

靠科技

“AI+农业”直击农作物生长痛点

“现代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突破。”王伶俐说,对此,合作社陆续引入了大田北斗系统,实现了对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的精准定位,其运行轨迹一目了然。同时,利用遥感卫星技术,通过田里引入的智能系统就可以在手机端查看农作物的长势。

今年,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合作实施“水稻AI种植项目”,实验田地共100亩。

这个项目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帮助?王伶俐解释,AI团队通过“天、空、地”农田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收集水稻种植过程中作物生长、农事操作以及病虫草害等多方面的数据。接着,这些信息会传到云端的AI系统里,由AI来分析计算,生成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以及靠谱的种稻建议,并能马上发到 AI 团队的手机上。

“我们依据这些种植决策建议开展农事操作,形成完整的数据决策闭环,这样就能实现种植过程精准又智能。”王伶俐举例,比如,知道每一块地的肥力好不好、缺不缺养分后,就能精准调配水稻需要的营养液,刚好满足它生长需求。“如果这种‘AI+农业’的模式对提产效果明显的话,后续会考虑大范围推广。”

依靠智慧化生产手段,早在2023年,王伶俐所管理的6500亩田地全年产出了超6000吨粮食。今年,随着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土地面积增加,合作社全年粮食总产量也再创新高——预计将突破7000吨。

靠订单

解决“卖粮”保障农户增收增产

解决了怎么“种粮”的问题,接下来摆在王伶俐面前的,是如何“卖粮”的问题。

“按照合作社与岷江米业公司的协议,按照要求,我们今年要完成超4000余亩的‘订单’。”王伶俐说,订单种植的稻谷,烘干后就直接运到岷江米业公司,合作社节省了大量储存空间。“另外,生产中,品种、农药、水肥等严格按照协议来,保证稻谷相关指标达到协议规定的“绿色”标准。”

地里种粮,粮不愁卖,这让合作社里的农户“把心放进了肚子里”。“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没有收益,现在我们合作社里的农户每年可以有两笔收入,一是如果愿意在合作社务工,那每年约有4万元的劳动报酬。二是到了年底的土地分红。”王伶俐说。

现在,像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点位还有很多。随着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四川涌现出多种创新经营模式,如“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并形成“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元利益联结方式,有效带动了小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靠人才

“95后”研究生跨界种田

“今年,一位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加入了我们的团队。目前团队里的年轻人占比超70%。”王伶俐说。她口中的这位新成员,是成都理工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生冯睿妤,她今年29岁。

“2022年毕业后,我其实在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偶然了解到智能化农业设备对农业生产的帮助后,才决定转行。”冯睿妤说。

但转行之路并不容易——来自陕西的冯睿妤最初听不懂崇州方言,也不会开农机。她足足花了两个月掌握从播种到收割全流程技术,随后参与农科院的智慧农业试点项目。冯睿妤介绍,目前合作社正与农科院合作,利用AI算法和土壤传感器等设备,构建农业智能决策系统,帮助新农人实现精准种植、高效管理。“我也在其中发挥了自己专业的特长。”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农业行业。以崇州市为例,像王伶俐这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已有3200余人,其中年轻人占比50%。“越来越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对农业很感兴趣,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情,意味着有更多新鲜的想法可以碰撞,说不定就能撞出灵感火花。”王伶俐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