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新都庆丰收活动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都基地举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新都区展现双方自2008年签约合作以来,在科技兴农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校地合作带来了产业突破:原本的传统作物 “新都大蒜”,依托科技支撑蜕变为带动农户增收的致富新产业;“蒜稻”轮作技术构建出高效循环的农业模式,既能保障“菜篮子”的蔬菜供给,又能稳住“米袋子”的粮食安全。据介绍,该循环农业模式未来将进一步推广。
你不了解的“新都大蒜”:回锅肉“最佳伴侣”
在现场活动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李志与四川翠绿新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称“翠绿公司”)基地负责人冯恬上台,讲述院企合作种植“新都大蒜”的历程。
2022年,翠绿公司在新都区清流镇落地乡村旅游项目“泉映心都”,其中“蒜里”板块瞄准“新都大蒜”种植区的优势。2020年,“新都大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四川6个大蒜地标产品之一。“新都大蒜”俗称“狗牙蒜”,在清白江流域所经的5个镇街广泛种植。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公示,成都10个产品上榜,“新都大蒜”就是其中之一。
在李志指导下,翠绿公司在山东、河南、四川等地选择了9个品种,最终筛选出表现比较突出的3种。最终,“川蒜1号”亩产量2740 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4.6%,增产显著;“新都大蒜”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川蒜3号”大蒜素含量超过6000毫克/公斤,大蒜素超过其他大蒜50%以上,蒜香浓郁。并且,由于科技助力,每亩种植成本还降低了15%。
“‘新都大蒜’作种,长出的蒜苗辛辣味浓、清香四溢,是成都平原炒回锅肉最好的辅料”,成都市德开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路从事“新都大蒜”种植销售30余年,每到秋冬蒜苗上市时,他的公司门前货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眼下,正是栽蒜苗的季节,他的蒜种又开始旺销了。
“蒜稻”轮作,“新都大蒜”种植面积增加
这个秋天,翠绿公司将“新都大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亩,并将探索大蒜加工业。德开公司则铺开了大规模种植的计划——在省农科院帮助下,种植面积从过去100多亩,扩大到1000亩,其中一半自种,一半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植。
这个步子迈得可不小。叶路扳起指头算账:“2014年起,我们开始向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出口‘新都大蒜’。因为质量好、需求大,每年出口量10000吨,销售收入1亿元。现在扩大了数倍产能,当年可创汇10亿元,刨去投入,可赚300万元。”李志团队承担的任务,就是帮助德开公司阻止品种老化、提升产量,他说:“加上加工业、旅游业,这是一个超百亿产业。”
据了解,目前新都种植“新都大蒜”面积约1.1万亩,向市场供应蒜苗、蒜苔、大蒜和蒜种。今年,在院地合作推动下,面积有小幅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农户采取“蒜稻轮作”的方式,一季种蒜,一季种稻,不仅每亩经济收入可超万元,同时水稻秸杆还田、覆盖,保湿、防杂草、土壤增肥,还更有利于大蒜和水稻生长,“是一举几得的好循环。”李志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