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陈思麒:从云海上到中军帐,他的目光投向未来战场

发布时间:2025-09-25 11:11:17

四川在线记者 张蒙 视频 吴聃 杨进 邓栋之 王锐杰

9月23日,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落下帷幕。在展览现场,一位“特殊参观者”的身影格外引人关注——他便是“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陈思麒。6年前,他曾驾驶运油-20在长春航展的天空划出惊艳轨迹;如今再返旧地,身份从“空中表演者”变为“现场见证者”,“人民空军,首先要给人民看,这应该就是航展最重要的意义。”他如此感慨。

“自己赶上了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好时代。”作为中国空军首位90后运-20机长,陈思麒如此评价自己的飞行生涯。从驾驭多款运输机、守护蓝天航线的飞行员,到深度参与作战筹划、决胜无形战场的参谋人员,他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空军运输机部队突破发展的缩影。

一场持续的追梦长跑

陈思麒与蓝天的缘分,早在童年就已埋下种子。

“我父亲也是一名有30多年飞行经历的运输机飞行员。”陈思麒说,自己小时候就闻惯了他身上淡淡的机油味,见过书柜里珍藏的任务纪念章,也看惯他听到任务就急切归队的身影……一幕幕场景早已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刻印。

然而,当18岁的陈思麒真正决定报考飞行员时,却选择了“先斩后奏”。他悄悄剃了寸头,将招飞报名表拍在家里桌上,只说了一句:“你们签字,我已经报名了。”

为此,这个飞行员家庭特意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陈思麒的爷爷说家里已经有一个人投身空军,不想再让他吃苦;妈妈念叨着上半辈子操心父亲,下半辈子还要操心儿子;而父亲沉默良久,最终严肃地对他说:“如果只是喜欢飞行,还可以选民航,更自由、更轻松;但如果选择空军,就要面对高强度的训练、被淘汰的压力和漫长的孤独。”

“18岁哪会被困难吓倒?”面对家人的担忧,陈思麒毫无退意。中学时他就摸清招飞流程、定下目标院校,连视力保护标准、成绩要求都了然于心。“行动越多,离梦想就越近。” 对他而言,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多年筹备的“精确航行”。最终,他如愿考入空军航空大学。

在空军航空大学毕业前夕,成绩突出的陈思麒面临着一次重大抉择,他要确定未来主飞的机型。“对于20多岁的飞行学员而言,当然会更喜欢战斗机。”陈思麒坦率地说。彼时,他还想起一个现实:直到上世纪末,我国大型运输机仍依赖进口,空运投送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更多运输机人才。

于是,他找到同为运输机飞行员的父亲商量。讨论中,父亲抛给他一个问题:“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有抱负的飞行员,你应该选什么?”

这句话点醒了陈思麒。“建设强大的战略空军,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运输机飞行员,而我选择的方向,是未来祖国的需要。”最终,陈思麒选择了运输机,这不仅是对父亲飞行事业的传承,更是将个人梦想与空军发展紧紧绑定的抉择。

“百分之百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没有飞行员会忘记自己的第一次单飞。”陈思麒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十分感慨,那天清晨的朝霞、机轮离地时的颤动,朝霞洒在云层上,下方的青山轮廓分明,这些场景一幕幕至今仍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随着运输机部队的快速发展,陈思麒的成长轨迹也与时代同频。年仅20多岁的他,已先后驾驭过运-7、运-8、运-9直至运-20等多种机型。

“比起父辈,我们这一代飞行员是幸运的,”陈思麒笑着说,“我20多岁飞过的机型,就比他一辈子都多。”这份幸运背后,是国家航空事业的腾飞,中国空军有了更好的机型、更多的飞机,也让他和战友们始终憋着一股劲:“我们希望未来能做出一些让自己、更让前辈们感到骄傲的事情。”

在这些成长与期待中,最让他铭记的骄傲,是首次坐进运-20驾驶舱的那一刻。

“运-20的中文按钮,让我瞬间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那种自豪感难以言表。”陈思麒说,以前飞外军或民航的先进飞机,按钮都是英文缩写,而被誉为“大国之翼”的运-20清一色的中文,这正是中国战略投送能力跃升的标志。

在一次驾驶运-20飞赴境外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中,要在一天之内在多国完成蛙跳式飞行。每次落地后,当地华人华侨、中方工作人员激动地迎上来。陈思麒觉得每个握手都充满力量,“大家都充满了终于看到自己大飞机的兴奋自豪,他们围着‘鲲鹏’,特别是垂尾部分国旗下面合影。”陈思麒说。

在另一边的部队历史陈列馆中,一张航迹图展示着空军部队的飞行足迹。航迹图上,亮点标记着部队曾到达的机场,其中不乏众多境外机场。在航迹图旁,整齐排列着上百个装有各色泥土的玻璃瓶,在灯光映照下闪耀着微光。部队每到一个新地方,大家都会组织水土采集仪式,激励高飞远航。

这当中,就有不少是陈思麒机组采集的。陈思麒驾驶运-20飞过10多个国家,当运-20亮相国外机场时,时常引来关注目光,常有人询问“这个是你们自己造的吗?”他总是习惯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说:“百分之百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真正的荣誉不需要前缀”

一次次驾驶新飞机,不仅给陈思麒带来身心新体验,更带来思维新冲击。在很多人眼中,飞行员只需专注驾驶技术,但他却有着更广阔的视野。

在一次上级组织的演训任务中,空运投送相关课目被定为演练重要内容之一,陈思麒以运输机飞行员的身份参加了前期谋划工作。他将自己长期思索的空中机动标准化指控程序构想全盘托出。

陈思麒的想法让指挥员眼前一亮。研究小组当即组建,这个临时组建、平均年龄27岁的6人小组,从规范各单位运输需求的提报单做起,梳理出从战役指挥直达机组的实时指控网络。他们协助指挥员完成了整个战场的机动指挥。

此后重大演训任务中,陈思麒又与几名工程师协同,对此前的成熟做法进行升级迭代,用软件工厂的方式开发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在当年的演训任务中,这套系统大放异彩,又一次大幅缩短了任务周期。

基于这样的认知,陈思麒不断突破自我边界,主动投身指控系统研发,参与优化行业指挥流程,“未来的空天战场会发生很多变化,有人与无人的比例会调整,冲锋的概念会被决策覆盖,我们不能被动等待,要成为变化的预见者和引领者。”

如今,陈思麒依然在蓝天征途上不断前行。

当记者问起如何看待“最年轻运-20飞行员”标签时,他这样说:“真正的荣誉不需要前缀,我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运-20飞行员,成为最好的运输机飞行员。”在他看来,只要穿上这身军装,就要扛起责任,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未来,陈思麒会继续驾驶“鲲鹏”,守护这片蓝天,为中国空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