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近日,“雅安市应急救援装备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式获批成立。这座市级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不是由专业科研院所,而是由一线消防救援力量主导创建,还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
这背后,离不开雅安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筹备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朱曾华。2008年,这位河南籍消防指挥员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响应国家号召,从武汉来雅安援建,并在此扎根超16年。他用一个个看似细微的“小发明”解决救援难题,用科技赋能基层一线。
用“接地气”的发明,让营救生命更“顺手”
“咔嚓!”伴随着清脆的断裂声,实验室高级技师陈衍武手持的圆形小锯齿仪器,快速切开了同事无名指上的一个戒指样品:“别小看这个东西,给求助者和我们一线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原来,在消防队员的日常救援中,经常遇到群众戒指或手镯等饰品卡在手上取不下来,来消防队求助。传统取戒指的方法是拿钳子将戒指剪断掰开。若戒指卡得太紧或深陷肉里,要用比手掌大出数倍的切割机或大力钳切开。但有了这个如剃须刀大小的指环切割器,能使消防队员精准切开戒指,它的限位功能能精确限制切割深度,整个过程仅需几秒钟。目前,这个由实验室原创的小工具,已在雅安消防救援中广泛使用。
像这样“接地气”的小发明,在这里比比皆是——便携式水带收卷器能将25米、超10公斤的水带在40秒快速收回。充气救援浮台能让消防队员在冰上、沼泽等救援中保证自身安全也提高了救援效率。万向水带轮能使灭火机器狗、履带灭火机器人等在多样地形自如作业。撬装式储能灭火系统能帮助偏远山区发生火情初期紧急自救……不少产品在全国其他地区投入使用。
这座实验室分为研究区和实操区,由24位技术骨干组成。走进研究区,是一座座放有各种零件的试验台,试验台旁是3D打印机,它们把抽象的灵感火苗,变为一个个有形科技发明。一个在地上直径约1.5米的塑料球格外醒目,成人还可钻进球内。朱曾华介绍,最近团队成员正在攻克研究“灭火球”的结构和材料,希望它不仅便携,还能360°地保护消防队员和求救者在火灾中的生命安全。在实操区,劳模工作室团队定期为队员们开展装备维修实操教学,为队伍培养装备技师人才,提高队伍的随行保障。
一次“扎心”救援,开启发明之路
朱曾华坦言,消防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灭火救援效能与社会面火灾防控能力的核心支撑,虽被广泛认可其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但如果我们可以用‘更聪明高效’的人工智能装备代替消防救援人员的血肉之躯,既能提高救援效率,又能减少伤亡。”
这源于一次“扎心”的救援经历。在2013年的“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当时山体垮塌致道路中断,道路对面被河水阻隔,他所在的救援分队无法快速营救到河对岸被困人员,错失了最佳救援时机。他不禁思考,如果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怎样才能排除阻碍,便捷地到达对岸?横渡救援机器人的雏形慢慢浮现在他脑海。
想法变为现实历时2年。不会建模,朱曾华就见缝插针请教专家学习制图。没有经费,就利用废旧电机、纸壳模拟受力结构。没有参照物和团队,他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无数次尝试。后来,这款机器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全国行业比赛中获奖,并在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中推广使用。
也正是这款横渡救援机器人,让大家慢慢相信,看似遥远的科技是能有效提供某一领域的救援效率,减少消防救援人员伤亡的。这款半圆形的机器人内部设置了行走驱动轮、吊升机、控制系统、电子刹车等,救援人员可在救援绳索搭建好后,用机器人横渡绳索代替消防实施救援。“实战导向”也成为这座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特点。
朱曾华介绍,未来实验室将与当地更多科技企业合作,构建“消防救援队伍+高校+企业”的紧密协同创新联合体,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努力让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提升战斗力的有效装备和技术,增强雅安市乃至川西地区的应急救援科技自主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应对灾害事故提供更可靠的科技保障。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