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蒋京洲
9月23日,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检察系统代表及法院、律师界代表及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本次会议还对各地检察机关报送的案例事例和论文进行评选,最终评选出优秀案例7件、优秀事例2件,优秀论文作品47篇。同时,与会代表还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数智赋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检察履职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三大板块的理论和实务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透过这些优秀作品和深入研讨,我们可以看见检察机关为实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未成年人案件做出哪些努力?在推进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和犯罪治理方面的关注哪些重点?为此,四川在线记者对此次会议上发表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如何守护?
会议上的一个观点令人印象深刻: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核心在“高质效”,关键在“办好”,难在“每一个”。在此次会议上,不难发现检察机关在守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法治实践——
四川省检察院、四川农业大学联合课题组撰写的论文针对性侵犯罪对未成年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远超过身体损伤的问题,建议从风险防控的角度,全面优化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论文指出,司法实践中存在“象征性赔偿”的现象,无法满足未成年人的实际修复需求。同时,未成年人在案件发生后,可能面临精神损害带来的多元风险,如自我惩罚、学业恶化等,因此建议基于风险防控的视角,优化赔偿标准,同时构建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完善司法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未成年被害人权益。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督促落实未成年人观影优惠票价行政公益诉讼案,关注到部分影剧院在购票环节未明示未成年人优惠观影政策,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无法享受观影优惠的现象,在全市部署公益诉讼专项,以公益诉讼职能守护未成年人文化权益。
此外,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陕西省检察院办理的督促加强未成年人控辍保学社会治理案等入选优秀案例,反映出检察机关立足于案件反映出的治理需求,积极履行检察职责,推动“办理一案”向“治理一片”转变,带给未成年人全方位的守护。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预防和治理?
“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这一理念,在本次会议上被反复提起。
那么,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分级干预矫治”是与会代表的共识,并在主题分享和论文写作中加以论述。
例如,上海市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并规制的问题,提出以精准化、数字化、网格化为着眼点,重塑分级干预矫治的应用逻辑和核心框架的解决路径。
四川省检察院、四川省第一地区检察院论文《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审查融入行刑反向衔接机制的路径探析》主张,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检察机关可在作出不起诉或者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同步对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开展保护处分审查,及时予以干预矫治措施,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未检工作?
各地检察机关也关注到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未检工作的赋能价值,通过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助力检察工作。
北京市检察院、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在《未成年人检察模型数智化研究》一文中,建议从加强技术赋能、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推进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着手,推动数据信息获取与整合利用,探索新兴技术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对未成年人更优质、更全面的综合性司法保护。
成都市检察院分享了未成年人抚养费执行活动民事检察监督模型的运用实践经验。由于某些单亲家庭的监护人没有依法支付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这不仅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甚至导致部分未成年人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模型整合法院、社保局、执行信息公开网的数据,研判被执行人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范行为,发现线索并由检察机关依法监督,从而帮助更多孩子追回欠付抚养费,守护他们健康成长。
河南省三门峡市检察院构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执行法律监督模型,聚焦检察、公安、法院、司法局信息数据,督促实现司法全链条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执行。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