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刘佳
从火场里找出带短路熔痕的铜导线,到分析大厦主电源开关的电弧痕迹;从能测多种危险气体的便携检测仪,到能实时预警危化品事故的“智能系统”——这些听起来很“硬核”的技术,都藏在四川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链体系里。
9月23日,2025年四川省质量认证系列宣传周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在成都拉开帷幕。参会代表走进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实验室,亲身体验火灾防控背后的科技力量。这些技术,正是四川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体系的“代表作”。
作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正成为助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超4万家企业拿证,四川质量认证规模持续扩大
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等合格评定手段,是国际上公认的“质量管理硬核工具”,也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关键一环。不管是建设质量强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还是升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四川支柱产业,都离不开它的支撑。
四川正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质量认证在“强链、补链、延链、稳链”中派上了大用场:既能帮企业把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上去,又能让整条产业链跑得更顺、成本降下来,给全省经济注入活力。
一组数据看四川的“底气”:截至目前,全省有效认证证书14.55万张,超过4万家企业拿到认证。其中,绿色、有机和服务认证的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不光是企业受益,不少地方也靠有机认证闯出了名气——全省58个县(市、区)都制定了有机产业发展规划,西充、三台、乡城等地还建成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成都推进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帮光伏组件、新型显示电子电器等优势产品扩大海外市场。四川还建成33个国家质检中心、43个省级质检中心,从锂电材料、发电设备,到磁性材料、富硒产品,这些四川特色领域都能覆盖到。
产品合格率提升10%,“川字号”靠质量走世界
质量认证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变化?四川巨祥消防器材有限公司的经历很有说服力。
这家2014年成立的小微企业,专门生产灭火器。以前总想着“先把市场抢下来”,却忽略了管理,结果产品合格率长期在85%左右徘徊,客户投诉时有发生。
针对企业的痛点,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中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派了专家团队上门,给企业量身定制“三纵三横”提升方案——从选供应商到生产流程,全链条优化。“我们帮企业从源头挑优质供应商,还指导制定了关键工序的作业指导书,让他们从‘凭经验干活’变成‘按标准生产’。”成都市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李薛说。
如今,这家企业产品出厂合格率涨到95%,客户投诉率降了60%以上。
不只是小微企业,越来越多“川字号”产品靠质量认证打开了国内外市场:
成都海关技术中心优化检测方法,让安岳柠檬的农药残留指标降低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标准。2024年一年,就帮安岳柠檬出口了4647批、8.54万吨,卖到了22个国家和地区。
通江银耳酒业拿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产品合格率直接冲到99%,年产量涨了25%,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成功把产品卖到土耳其。
聚焦产业链创新,助力有机产品“出山出川”
启动仪式一结束,一场专门帮天府有机绿色农产品“出山·出川”的产销对接会就开了起来。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毕力格带来的“蒙”字标经验,让不少四川企业眼前一亮。
“蒙”字标靠的是“五大体系”——标准、认证、产业、质量管控、综合服务,成为内蒙古优质产品卖向全国的“品牌通行证”。毕力格表示,会支持四川有机产品进入“蒙”字标展销中心,一起把品牌做起来。
会上,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还针对有机产业面临的标准不够统一、消费者认知度不高、生产和销售信息不对称等难题进行了探讨,共商解决之策。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对接,让更多人知道甘孜的有机产品,找到更多合作伙伴,一起把产业做好。”甘孜州有机产品获证组织代表、甘孜州嘎金雪山商贸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土登格勒说。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认检监管处处长魏素华表示,接下来会深化认证提升行动,多宣传、严监管,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还会打造“天府名品”区域公共品牌,让四川产品以“高端形象”走进消费市场。
从消防科技的“硬核”检测,到有机农业的绿色认证;从小微企业的“质量逆袭”,到大企业的“品牌出海”——四川依靠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搭起了一套“全要素、全链条”的合格评定工具赋能体系。
“以前,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更多是‘幕后支撑’,现在,它正走到‘台前’,变成‘赋能动力’。”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高晓宇表示,将推动认证检测和四川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