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事关四川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这份规划送审稿提请审议丨聚焦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发布时间:2025-09-29 14:33:25

四川在线记者 刘佳

9月28日举行的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4—2035年)(送审稿)》编制情况的报告。首次系统地对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对省级以上保护对象共583处明确了分类保护措施、探索建立预保护名录管理机制等内容引发关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要求,“编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今年7月,《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列为2025年省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省人大报告事项。

此次提请审议的规划送审稿有哪些亮点?编制背后又有哪些现实考量?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邓立军介绍了相关情况。

规划亮点

构建四川特有价值体系和保护格局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对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梳理,是规划最大亮点。规划送审稿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对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以及蜀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川盐古道等跨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程等重点任务进行规划衔接和项目落实。同时,契合省情,首次系统地对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完善了省级以上保护对象名录,填补了此前相关工作的空白。在落实“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时段全贯穿”的新理念,率先把见证新中国成立与发展的三线建设历史遗存、承载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震后恢复重建典型案例等纳入了保护对象增补名录,科学拓展了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范畴,最终形成22大类49小类的省级以上保护对象名录体系。

全域统筹,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是规划送审稿的另一大亮点。依据凝练构建的四川历史文化价值框架,提出“一核、四廊、五区、多点”总体保护格局,明确成都平原作为四川历史文化核心聚集区的重要地位,精准提出四个廊道和五大片区指引,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点状斑块的重要性,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全面统筹。

同时,规划送审稿坚持保护第一、以用促保,提出多类别、多维度保护利用措施,分级落实保护重点任务,衔接“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部署,推动规划落实落地。

“规划送审稿紧扣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构建了四川特有的价值体系和保护格局,明确了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策略、任务和实施路径。”邓立军表示。

编制考量

探索建立预保护名录管理机制

邓立军还对社会比较关注的规划目标的设立和预保护机制的建立进行了说明。

据介绍,此次规划目标主要围绕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等工作,按照2027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置了阶段性目标。规划送审稿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保护传承体系名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到2035年,全面建成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各个历史时期具有重要价值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充分利用和传承发展,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在与意见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明确了至规划期末,全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达到10座,名城总数达到40座,历史文化街区数量达到120片的具体目标。

为切实加强城乡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前瞻性保护,避免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法定保护名录公布前遭到破坏,规划送审稿提出了探索建立预保护名录管理机制,为尚未定级但确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提供前置保护。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采纳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对规划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按程序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印发实施,并做好后续跟进落实工作。”邓立军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