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红娘”牵线 这项专利技术开始产业转化丨科创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30 17:18:44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日前,四川禾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港华能源研究院,举行了非能动控制技术项目实验应用场景落地洽谈会。这意味着,应用场景检测完成后,该技术将进入实质化产业阶段。

作为非能动控制技术的一个具体而原创的分支,非能动梭式控制技术是曾祥炜耗费数十年心血研发的成果。能看到这项技术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发挥更大作用,他备感欣慰。

是什么?

管道泄漏或爆破,迅速自动断流

很多人容易将非能动控制技术与永动机混淆,认为其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事实上,非能动控制技术是利用流体自身能量和内部的动力、压力差等,在外部物理因素变化时,安全可靠地实现自动调节控制和保护的技术。

也就是说,设备或系统如管道、阀门等进行调整的过程,不需要外接电源或人力操作。就像家里的抽水马桶,水箱里的水满后,利用水的浮力就能自动关闭进水阀。

非能动梭式控制技术的核心元件是差流可调梭阀。当管道内流体状态正常时,阀门保持畅通。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破,爆破点会产生巨大的流量差和压力降,这个变化会立即作用于梭阀内的活塞,利用流体自身的能量推动阀瓣迅速动作,在短时间内切断流路。

曾祥炜的发明灵感,来源于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当年,20多岁的曾祥炜在甘孜丹巴白云母矿区工作,负责管道维修。在严冬和雨季时,管道易爆裂,进口液压系统却频频失灵,影响矿区小水电站发电,威胁正常生产。曾祥炜时常想,流体在管子中流动,能不能用这种能量控制流体系统本身呢?

曾祥炜着手行动。从20世纪80年代起,曾祥炜开始研究压力管道的非能动控制。他利用业余时间,自筹资金、自找场地、制作实验装置,家中的瓢、盆、桶及各类水管都成为实验工具。

经过持续努力,他的研究从单一基础元件逐步拓展为系列技术,最终形成理论体系。经过实验,这些梭式非能动基础元件能在石油、化工、天然气等高温、高压、强腐蚀的环境下稳定运行。

曾祥炜仍然记得,初次实验前,团队成员心存疑虑:“梭阀能动起来吗?”结果如曾祥炜预料,仅凭50毫升水柱产生的系统能量,就成功驱动了元件:“梭阀动了!”

此后,曾祥炜围绕相关技术,申请了70多项专利。

如何转?

破解成果转化难,平台精准牵线

然而,和很多科研人员一样,曾祥炜的这项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一直困难重重。“专利转化需要实验、资金、材料、加工,更需要有资质的团队或企业支持。”眼看成果只能停留在专利证书上,曾祥炜感叹道,“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如何才能走通?”

四川省科协了解其困难后,由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非能动梭式流体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项目进行评价,认定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具有原始创新性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随后,通过天府科技云平台及科创会,曾祥炜在线上线下推介项目,最终引起四川禾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关注。在“科服保姆”的精准对接下,双方达成合作。

禾嘉集团全资子公司中汽成都配件有限公司作为成果转化承接方,从“非能动管道爆破应急阻断系统装置”项目入手,以此为备战国家应急体系关键技术进行开发,加大对非能动流式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为什么愿意进行转化?禾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看好该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应急领域的应用潜力。管道爆破后的“快速响应、即时切断、有效阻止”能力,在现代工业和基础设施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于转化后的产品能不能如理论一样起作用,并保持稳定、切实的作用,都需要大量应用场景检测。目前,企业已建立试验平台,该系统已从实验室走向中试验证。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