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10月7日早上8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物理治疗综合大厅的门一打开,消毒水味就混着晨风涌出来。张廷宇弯腰调整仪器旋钮时,第一位患者已经来到。
这是一位脑梗导致偏瘫的患者,需要用专业手法刺激病人核心,并通过肌力训练提升平衡能力,为后续迈步做准备。在张廷宇的引导下,病人的脚跟抬起脚尖着地的瞬间,他的眉梢也跟着扬了起来。
张廷宇今年26岁,四川攀枝花人,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今年刚刚入职这家医院,成为了一名康复治疗师。在上海求学的七年里,他在见识学习业内先进诊疗技术的同时,也在思考今后人生在何处安放。
黄浦江边高楼林立,但师兄的出租屋只有十平方米。而这间床脚就挨着灶台的出租屋,月租还得两三千元。“刚开始,我经常过去找他吃饭,但每次待在他的房间里,我都非常不适应。”从那时起,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开始思考:出川求学的意义是“蜗居”于一线城市,在工作和生活中疲于奔波,还是更好生活,让工作更有意义。
研究生毕业前夕,当同学们还在争抢沪上三甲医院的offer时,张廷宇默默收藏了“成都青年人才驿站”的报名链接。人才驿站的申请页面只需上传学历证明,就可免费住宿。7天以内免费入住,足够他参加在成都的几场面试。拿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offer后,他返校拍毕业照时,还把这份“蓉漂”攻略分享给了其他有意来川求职的同学。
其他同学问起为什么回到四川?他从行业发展前景、四川医学发展在全国位次、庞大人口医疗需求等方面作了解答。他开玩笑:“曾经年少出川,如今年少归来。”年轻人的幽默背后,有着清醒的认知和数据支撑。
如今,张廷宇在华西医院温江院区附近租了一套85平方米的两居室,每月租金1600元。他还买了一台电动摩托车,每天骑车上下班。
不仅生活惬意,张廷宇在成都也找到了事业生长的沃土。“在这座城市,上到三甲医院下到社区医院,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都很大。”让他更满意的是医院的专业氛围,“患者一入院,我们多科室的医生就会去会诊,了解患者情况后就会分发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干预重点,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让康复治疗更加高效。”
工作之余,成都的生活节奏也让他找到了归属感。“忙起来真忙,不弱于北上广,但闲下来的感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会休闲也是成都的节奏。”不久前,科室组织去农家乐团建时,张廷宇在一面涂鸦墙前驻足良久,一边看大学生们用画笔描绘梦想,一边远望垂钓者挥杆守钓。这时,一阵微风吹起,池面泛起阵阵涟漪,也扰动了他的心弦,“这种快慢节奏交织的生活,正是我想要的。”虽然是四川人,但求学多年来不及品味四川生活,直到工作了才找回四川人的感觉。
在成都,张廷宇还交上了女朋友。几天前,他回攀枝花探望父母,返程时还不忘带了一箱当季的石榴给同事们分享。
从黄浦江到锦江,这个年轻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了选择。而四川,正以它特有的包容与温情,迎接更多像张廷宇这样的青年人才归来。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