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吴枫
滋滋啦啦的切割声、咚咚作响的敲砖声、搅拌车滚筒内石沙摩擦的闷响……10月1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团走进遂宁市安居区四川相源圆柱形锂电池项目的建设现场,一股“与时间赛跑”的施工热浪扑面而来。五座主体已封顶的厂房和一栋仓库,还罩在绿色安全网中,工人们正踩着脚手架,加紧铺贴外立面瓷砖。厂房内,硬化完成的地面平整光亮,内部装修也在同步推进。
“我们正在全力冲刺,力争年底投产!”四川相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负责人高广语气坚定。这样的建设节奏,已持续了大半年。
为什么这么急?
原因是“订单不等人”。
“公司在东南亚、西亚都有市场布局,目前订单充裕,就等生产线开动,开足马力交付。”高广说。不仅如此,遂宁本地电动三轮车企业也已提前接洽,提出了产品预定。
放眼整个遂宁锂电产业链,上游聚集了天齐锂业、四川裕能等企业,下游有江淮汽车,以及各类三轮车、电动工具厂商,但中游的锂电池制造环节却相对薄弱。“产业生态要健康,缺一环也不行,必须要强链补链。”安居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向阳说。为填补这一“洼地”,四川相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这个总投资60亿元、占地约400亩的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28亿元,建设9条圆柱电池生产线和1条PACK生产线(电池封装装配线)及配套设施,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100个。二期将再扩建13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带动本地就业800人。
从时间线来看,项目推进堪称“加速度”:4月22日签约,5月22日土方开挖,9月30日厂房封顶,目前设备订购已完成80%。
如何确保年底顺利投产?
企业和政府双双发力。政府侧,专班跟进,保障水电气等要素供应,全程指导督促;企业侧,增人力、加机械,“目前装修和机械施工各增加到200多人,三班倒、24小时交叉作业。”高广介绍。
更令人期待的是,项目正嵌入遂宁日益成熟的锂电生态圈。百米开外,就是全球锂业龙头——天齐锂业的安居基地。作为其第五个锂化工生产基地,总投资14.8亿元,占地400亩,年产能达2万吨。据介绍,该基地于2024年1月正式生产运营,当年即实现产值30.48亿元。“目前,基地正在满负荷运行,1—9月已实现产值25.23亿元。”天齐锂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遂宁企业,扎根于此已30多年。”天齐锂业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作为“链主”,天齐锂业带动构建起“锂资源开发—锂电材料—锂电池—终端应用—综合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并吸引了50多家上下游企业聚集遂宁。
这种“墙内墙外都是产业链”的布局,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企业就地就近做起了生意。天齐锂业与一墙之隔的四川裕能紧密协作,“产品库”就是“原料库”,一年光物流成本就省下200多万元。而四川裕能,未来也将为正在建设的四川相源供应原料——一个“就地配套、循环成链”的产业闭环正加速形成。
遂宁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这与地方产业起步早、规划早有关。早在2013年,遂宁就在全省率先规划锂电专业园区,一步步构建起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目前各重点环节均布局有全国行业头部企业。
上游“引资源”,天齐锂业、盛新锂业等企业在全球锂资源占有量约11%,遂宁基础锂盐年产能达8万吨,2024年产量约占全国7%。
中游“强材料”,聚集四川裕能、四川锂源、富临新能源等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磷酸铁锂生产基地,年产能46万吨,2024年产量约占全国18%。同时,还匹配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头部企业。
下游“拓终端”,引进蜂巢能源、天劲新能源等产品企业,动力电池年产能达22GWh;引进天莱新能源、劲锐通等消费电池产品,年产能达5亿支;蜀矿环锂建成全省首个全流程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年处理废旧锂电池能力达2万吨。
如今,走进这里,不仅能听到厂房里传来的施工声响,更能听见一条产业链强劲脉动的声音。
目前遂宁已培育锂电规上企业50多家,形成“链主聚链属、链属辅链主”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约670亿元,约占全省锂电产业1/4。2025年以来,遂宁锂电新能源产业增加值保持了15%的高速增长态势。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